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脚印,我们迎来了2018年。认识到新时代意味着新起点、新征程、新变化、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透过这一连串的“新”,中国经济学界亦迎来了一系列全新的时代命题。
从大处着眼,如下可能是这些命题的一份大致清单:
1. 全面总结中国经济建设实践,讲好中国经济故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建设无疑是一个重要线索。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实践的总结是经济学最基本的来源。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对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进行理性分析和规律性总结,从总体上把握中国经济建设的进程,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而且,把实践中做对了的东西总结出来,把中国经济建设的历程讲清楚,做出创新性理论概括,本身就是理论创新,就是对经济学的理论贡献。
对于中国经济建设实践的总结,应当说,迄今我们做得很不够或不够好。正因为做得很不够或不够好,不仅中国经济故事在世界上的传播与中国经济建设实践的成功不相匹配,中国经济学在世界经济学领域的话语权也与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相匹配。进入新时代,讲好中国经济的故事、让中国经济学在世界上拥有足够的话语权,已经不再是可做可不做,而是必须要做且非做好不可的事情。
这就需要我们,以讲好中国的经济故事为主要着眼点,梳理好中国经济建设的基本轨迹,概括好中国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提炼好中国经济建设的基本规律。
2. 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做好经济学意义解释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既是一个政治判断,也是一个经济判断。作为一门致用之学,经济学理应将其纳入自身分析框架并给出经济学意义上的解释。
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说到底,就是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及两者之间关系格局发生变化了。我们不仅要研究人民对于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物质文化产品的需要,而且要研究人民对于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为代表的制度和政策产品的需要。不仅要研究物质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而且要研究制度和政策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不仅要研究主要通过市场满足的私人物品和服务的需要,而且要研究主要通过政府满足的公共物品和服务的需要。不仅要研究市场供给的不平衡不充分,而且要研究政府供给的不平衡不充分。不仅要揭示由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要揭示两者交互作用条件下的客观规律。不仅要找准影响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而且要厘清市场和政府系统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问题上的责任。不仅要探求有效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体制机制通道,而且要围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构建起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与政府更好发挥作用的资源配置新格局。
3. 从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入手,探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规律
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基本特征。这一重大变化,意味着党和政府经济工作的理念、思想和战略的重大调整。调整的主线和方向,就是匹配在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前提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对于我们沿袭已久、甚至烂熟于心的宏观调控体系,这显然是一场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作为一门以“经世济民”为己任的学科,经济学不能不与时俱进,根据变化了的形势,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鉴于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系重大结构性失衡所导致的经济循环不畅,宏观经济分析的聚焦点须转向以产业结构失衡、区域发展失衡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结构性失衡。鉴于新的发展理念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宏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须转向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鉴于宏观经济政策主线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非需求管理,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当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心所在。鉴于改革作为根本途径进入宏观调控过程,宏观调控的操作须由政策层面延伸至以改革的办法突破体制机制性障碍,以推进各种基础性改革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