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招商引资内参
原:招商引资内参(ID:zsyznc)。招商引资首席新媒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政府网  ·  明天查成绩!考研复试攻略→ ·  昨天  
半月谈  ·  揭秘3·15多省联考申论命题的三大趋势 ·  2 天前  
半月谈  ·  品读 | 我喜欢她的人生态度 ·  3 天前  
半月谈  ·  杨靖宇信件被公布!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招商引资内参

对策建议:浙江如何培育新质生产力?

招商引资内参  · 公众号  ·  · 2024-04-13 07:00

正文

招商引资内参导言

如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当前各地思考的重大话题。日前, 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主办的《浙江经济》,刊发了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于晓飞、黄贝拉、黄学、刘红蕾对 浙江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对策建议, 招商引资内参(微信号 zsyznc )选取这篇文章供参考。

【招商引资内参正文】

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工业是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的主战场,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要求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围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智造链、服务链融合发展。浙江要坚定扛起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的使命担当,关键在于回答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这一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重大政治经济学命题,努力形成新的产业国际竞争力,以工业的“稳、进、立”为全国发展大局多作贡献。

01 破解四大堵点卡点:科创、投资、链群、要素

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基础。 2023 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达到 2.29 万亿元,占 GDP 比重达到 35.6% ;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 2.24 万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达到 67.1% 46.2% 33.3% 。对照总书记关于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需要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科创、投资、链群、要素等四方面堵点卡点。

新质生产力科创:亟需打通“研发投入、创新活力不足”的堵点卡点。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重制造、轻研发特征明显, 2022 年,浙江省研发经费投入 2350.0 亿元,低于广东( 4411.9 亿元)、江苏( 3835.4 亿元)等地,研发费用投入强度(研发投入总额 / 营业收入)为 3.02% ,低于广东( 3.42% )、江苏( 3.12% )等兄弟省份。科技“变现”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2023 年,浙江省共登记技术合同 7.6 万项、成交金额 4616.0 亿元,均位居全国第四。创新成果产出较少, 2022 年,浙江省发明专利授权量为 61286 件,低于广东的 115080 件、江苏的 89248 件。

新质生产力投资:亟需破解“优质企业不多、科创投资不强”的问题。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有待加大,截至 2023 年底,浙江省共有高新技术企业 42514 家,远低于广东( 76288 家)、江苏( 52110 家),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有 356 A 股上市公司,总市值 27877.72 亿元,低于广东( 67482.45 亿元)、北京( 61488.16 亿元)、江苏( 34448.73 亿元)、上海( 30345.19 亿元)等省市。科技金融服务支撑作用有待提升,从代表新质生产力主流赛道的行业来看, 2023 年浙江省在一级市场上的智能制造、医疗健康、新材料等行业融资事件合计 477 个,与江苏( 767 个)、广东( 612 个)存在差距。

新质生产力链群:亟需打通“产业结构偏传统、产业质效不够高”的堵点卡点。产业结构不够优,传统制造业占比高,资源占据多、质效不够高。 2023 年,浙江规上工业人均营业收入为 148.7 万元 / 人,大幅低于江苏的 182.7 万元 / 人、山东的 200.9 万元 / 人;利润率为 5.3% ,低于广东的 5.7% 、江苏的 5.6% 。以创新为特色的高技术制造业相对培育较慢, 2023 年,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为 16.6% ,远低于广东省( 30.0% )。人工智能是新质生产力数实融合的引擎性赛道,浙江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竞争力评价指数排名全国第 4 位,但与北京、广东、上海等先进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人形机器人是具有类人形态、类人认知决策和运动控制的先进技术集合体,是我国重点布局的未来产业赛道之一,目前,浙江省产业规模占全国比重为 8.9% ,与广东( 28.9% )、北京( 16.3% )、上海( 11.6% )相比均有一定差距。

新质生产力要素:亟需打通“数字要素配置不够优、科技向善有待规范”堵点卡点。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调研 5000 多个项目分析发现,数据要素使得工业企业业务增长平均增加 41.18% ,生产效率平均提高 42.8% ,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 15.33% ,能源利用率平均提高 10.19% 。浙江数字经济发展位列全国第一方阵,但数据要素配置相对不足,设备工器具投资增速、数据要素投资规模、数字经济总量规模与先进省份存在一定差距。从基因编辑、区块链、 ChatGPT 等新技术的“双刃剑”现象来看,新质生产力的风险在于“赢者通吃”“机器上岗人失业”“深度伪造”“传播违法信息”等科技伦理风险。

02 建议实施新质生产力变革行动,激发蓬勃发展活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 要紧扣“从哪里来、谁来投资、如何发展、如何支持” 等突出问题,着力实施新质生产力变革行动,努力在引领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变革、促进新质生产力的投资变革、增强新质生产力的链群变革、服务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工具变革、适应新质生产力的人才队伍变革等方面下功夫,畅通浙江省工业领域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逻辑链条。

实施颠覆性科技变革行动,打造引领新质生产力的“强引擎”。 紧盯生成式人工智能、柔性电池、可持续计算等 10 大颠覆性科技变革领域,推动“ 315 ”科技创新体系迭代升级,持续推进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攻关项目。一是推行“单兵突破 + 集团作战”模式。借鉴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革命性突破经验,进一步探索“单家企业突破 + 新型举国体制作战”的浙江模式,推动省实验室体系能级提升,支持领军企业推进重大战略性技术和产品攻关突破,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推进技术攻关、迭代应用、生态培育。二是建设高水平产业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一批试验验证平台和中试平台,支持龙头企业布局建设更多国家级创新平台,加快打造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和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三是加强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实施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深化国际标准化交流合作,加强重点产业专利布局和运用,加快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实施科创投资变革行动,打造新质生产力投资高地。 科创投资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要素之一,企业是科创投资的主体。一是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投资新质生产力项目。以超常规举措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专精特新种苗孵化,支持专精特新领域“小升规”企业长高长壮,吸引高科技产业链群“配套专家”来浙投资。二是支持链主企业投资新质生产力项目。扎实开展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提能升级专项行动,支持“链主”企业、雄鹰企业、领航企业、世界一流企业改造传统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裂变培育若干隐形冠军、高新企业、“小巨人”企业。加快构建支持民营经济总部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三是精心精准服务企业。进一步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建强覆盖省市县三级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机构,完善线上线下结合的“企业之家”平台。加强产融合作,推动提高制造业信贷比例,更好 发挥政府专项基金引导作用,健全融资担保服务体系。 四是招引项目与内生项目并举。聚焦“ 415X ”先进制造业集群,绘制产业链鱼骨图、产业布局图,紧盯强链补链重点环节,瞄准国内外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专业人才团队,开展靶向招商引才。加强本地企业的内生增长,支持企业将内生项目落在本地,强化投资项目落地服务。五是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实施“千亿制造业重大项目投资工程”,协调落实土地、能耗、资金等要素保障,优化行政审批服务,聚力推进制造业重大项目落地及建设,全力抓前期、抓开工、抓进度、抓投产、抓达产。

实施一流链群变革行动,打造新质生产力先行省份。 把握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重点发展未来能源、未来交通、未来制造、未来生活、未来军事等 5 大新质生产力领域,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完整产业链稳固优势、高效产业集群协作优势是率先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石。一是培育“ 8 8 链”。坚持把“ 415X ”产业集群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基础,全面落实产业链“链长 + 链主”制,落实“ 8+4 ”政策体系,重点抓好 4 个万亿级和 4 个五千亿级重点产业集群建设,稳固增强绿色石化(精细化工)、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智能物联等 8 大产业链全链条优势,不断激励制造业涌现新质生产力。二是花大力气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深化“腾笼换鸟、凤凰涅槃”,依法依规、稳妥有序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广泛推进数字化绿色化协同改造,强化品牌质量标准建设,积极打造更多“浙江制造”“中国制造”名片。三是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用足用好国内大市场和丰富应用场景,系统推进技术创新、规模化发展和产业生态建设。聚焦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加强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构建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持续扩大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新三样”出口优势。四是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紧跟国际国内产业技术变革趋势,积极开辟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量子工程、基因工程、深海空天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加快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五是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工业设计、现代金融、智能仓储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新模式。

实施“数智工具”锻造行动,推动新质生产力与数字低碳经济、数字文明的深度融合。 要深刻认识到,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数字文明,从碳基文明到硅基文明的每一次时代变迁,都伴随着新的生产力对原有生产力的系统性重塑、生产关系的革命性重组。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新质生产力的鲜明特征。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产业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效应,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重塑科技向善的文明形态。一是进一步做大做强数字产业集群。坚持软硬一体化发展思路,着力做强智能物联、高端软件、集成电路、先进计算、能源电子等产业赛道,积极强化 5G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