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半月谈
“中华第一刊”《半月谈》的官微,每天帮你分析时政大事,品读社会人生。您的时事政策顾问,学习生活益友。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半月谈

揭秘3·15多省联考申论命题的三大趋势

半月谈  · 公众号  · 政治  · 2025-02-22 22:56

正文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2025年国考和12·8“小联考”都已结束,继续准备3·15多省联考的同学们,不必再纠结于过去的分数高低,而是要从这两次重要考试中察觉规律,向新的目标冲刺。


从近两年的申论考试中,不难发现命题趋势已经悄然发生改变,以下三个新趋势,给考生揭示了接下来的重点复习方向。


命题方向紧扣时政


从2024年国考开始,时政热点聚焦化的趋势已经凸显。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了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在国考副省级和行政执法卷中都出现了对“文化”话题的测查。


在随后的“小联考”中,申论材料也涉及了时政热点内容。如:江苏省考大作文考到的“全民阅读”就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全民终身学习”的具象体现;浙江省考的“数字乡村”则呼应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数字中国”。


而后的省考中,多地申论材料从“生态价值”“数字技术”“区域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等不同角度切入“城乡建设和发展”的话题,体现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新发展模式”。


再看2025年国考,紧扣时政的趋势则更加明显,除了行测增加“政治理论”模块外,申论命题中的时政含量同样有所提升。以下申论命题来自考生回忆:














副省级第二题:“给定资料2”中划线句子提到:“只有慢慢发展,慢慢成熟,蓦然回首才会发现:不是产业,竟是产业。”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地市级第二题:“给定资料2”介绍了虑远科技与新杭市埠西区政府合力治水的事例。请你谈谈在这一事例中,政府与企业是如何通过良性互动实现成功治水的。


行政执法第一题:请根据“给定资料1”,概括A市积极促进高科技企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国考申论各类试卷都不约而同地涉及了企业和产业的新发展。其中蕴含着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就是多次在全国性重要会议上反复强调的“新质生产力”。


对此概念的测查同样出现在“12·8小联考”中:山东考了“海洋经济”、四川考了“低空经济”、江苏考了“文旅融合”、浙江考了以“新型消费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良性循环”、天津考了“科技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公益”……


由此可以大胆预测,在接下来的省考申论中,这些主打的“新”概念应该也不会缺席。


考察重点突出实效


以国考作为风向标,不难看出申论的测查更加回归材料本身,注重考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实效性主要体现在提问方式会更加常规和直接。


以往国考会出现一些新的提问方式,比如:2019年国考申论地市级考了“小张家乡出现的新变化”,随后2019年山西省考就考了“赵家村发生的变化”;2020年国考申论地市级考了“综合平台在社区治理方面的特点和运行情况”,2020年广东省考乡镇级就考了“乡镇公务员工作的特点”。


除了提问方式更“新颖”之外,公文题也会出现一些更“新颖”的文种,比如:2019年国考申论副省级考了“导学材料”、2022年国考申论地市级考了“编者按”、行政执法卷最后一题没出大作文,而是考了“公开信”。


但在近两年的国考申论中,特殊问法的地位又在削弱,如今题干的表述更易理解,且测查本质更加注重对策。


比如:2025年国考申论地市级第一题“‘生态实践智慧’体现在哪些方面”、行政执法卷第二题“S市总工会是如何实现这种新格局的”,实际上都是在问具体做法。而在“12 · 8小联考”中,大部分问题也都是常见的对策、原因、意义等,公文也基本是常见的报告、评论、宣传稿、讲话稿等类型。


最后,无论申论命题组主打“出其不意”还是“回归传统”,夯实的理论基础都是我们从容应考的首要条件。申论基础薄弱的同学,不妨跟着半月谈《2025省考60天上岸计划》的申论系统课查缺补漏。


作文注重哲理思维


其实在以往的申论考试中,国考和省考都出现过“哲理性”的作文题。如:2018年国考申论地市级考了“城市建设中的‘有’与‘无’”、2022年国考申论地市级考了“融和与融活”、2017年省考考了“快与慢的平衡”、2019年省考考了“信用的刚性和柔性”。


而作文的哲理化趋势在2025年愈加明显,据考生回忆,申论副省级考了“事物的劣势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优势,这种转化往往有赖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地市级考了“事物间的‘互补’关系”、行政执法卷则是要“系统思考‘为群众办好事’‘让群众感到好办事’‘把群众的事办好’”。


在“12·8小联考”的申论命题中也有这种“哲思化”倾向,据考生回忆,天津市考申论市区卷考了“反向思维推动事物的正向前行”、北京市考申论考了“从‘尝新’到‘常新’”。


所以,在接下来的多省联考中,哲理性作文出现的概率可能会提高。


针对以上考情趋势,考生应该有的放矢地进行备考,具体建议如下:


01

夯实政治理论基础


掌握重要会议文件和领导人讲话(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新年贺词等),理解会议主要精神,掌握核心理论概念(如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等),提升对时政热点(如首发经济、银发经济、新时代“枫桥经验”等)的敏感度。


02

熟悉常规题型思路


考生应先将主要精力放在常规题型(如对策、问题、原因、意义等;公文的常见类型)的练习上,再集中解决一些特殊问法(以国考中出现的为主),这样既突出重点,也能全面兼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