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摄影圈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摄影穷三代,单反毁一生”。
这句话能得到这么多人的认同绝不是没有道理的。
一方面,摄影器材确实昂贵。更让人绝望的却是,在花了这么多钱之后,这些相机并没有发挥出专业优势,它们最终归宿是放在角落里接灰。
因为现实总是不断告诉我们,在“单反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过程中,放弃实在是太容易了。
朋友小王买了单反之后,兴致冲冲地拉着身边的人拍照。为了让作品更加完美,每个参数他都精心调整。二十分钟过去了,在被拍摄者等得不耐烦要退场的时候,快门终于按下,第一幅作品诞生。仔细一看,怎么跟想象的不一样。不但把人照得脸大腿短、脸色惨白,背景还糊成一团。很多人从入门到选择放弃的时间点都很微妙,可能就始于复杂的参数和拍摄即失败的照片。
明明是同样的设备,在别人那里就能拍出秀丽美景,到了自己这就变成了到此一游不忍直视的游客照;
都说灵感来源于生活。当终于找到拍摄素材,按下快门的那一刻,那些留在画面中虚到不知所云的影子无不在告诉你,有些爱真的错过了就不会再重来;
同样是一棵树,为什么别人拍出来是“碧玉妆成一树高”,而你换来的是只想撞树的苦恼。
其实,“毁掉”你的不是单反,而是缺乏摄影思维之后剩下的天真和无邪。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拍摄出好照片的要素不只是模特、经费和技术,更重要的是摄影者构图审美概念和经验的不断扩充。
如果没有专业人士的带领,普通人只会在摸索中不断碰壁。
即使用最昂贵的相机,他们拍下来的也只是照片而非作品。
但是在三联开设的摄影训练营中,这些问题不再是问题。通过专业老师的讲解,学员们不但大大提高了摄影技能,培养出出色的摄影思维,还对拍摄
上了瘾,对训练营好评如潮。
训练营邀请到了三联摄影团队和《中国国家地理》的专业摄影师。每个摄影师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和独特的风格。但共通的是,
细腻的情感造就了他们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抓住一瞬间的情绪变化。
作为一线杂志的摄影记者,他们走遍世界各地,亲历了无数重大事件
。无论是2008奥运会、汶川地震、美国大选,还是考古挖掘、人文地理、民俗风情…… “记者和摄影师”的双重身份也意味着他们能教的比专业摄影师更多。这些摄影师不但积累了如何选取题材、让照片充满故事性,如何运用不同焦段的镜头来拍摄不同题材等专业技能和更丰富的摄影思维。也有迅速融入陌生环境、突发情况如何处理、拍摄中如何利用地图等工具提高效率的老道经验。
同时,训练营还请来了
周刊的图片总监宋文
来当班主任,用他“决定一张摄影作品能否登上封面”的专业眼光,严格把控学员拍摄标准。帮学员开拓视角和审美,逐步提高作品质量。
经过摄影团队的反复商讨,训练营最终制定了结构完整而系统的摄影训练方案。针对大家的不同诉求,训练营从三联一千多个封面中精选出有代表性的题材,基本涵盖了风光、肖像、专题、人文、时事等纪实摄影的主流类型,方便学员系统强化学习。
无论是课程内容、课程视频还是PPT,都经过了无数遍的精细打磨,绝不敷衍。很多学员称都赞“不愧是摄影课,连课程都拍得超美”。
比如在教人像摄影时,我们就请来了知名造型师,从摆姿势开始讲起,让学员预备好相关知识后,摄影师才开始正式讲解。从如何布光位,让人物表情更加立体饱满,分析不同效果呈现,到如何制定相应的拍摄方案都一一涵盖。为了方便理解,现场还请来了模特配合摄影师进行拍摄演示。
循序渐进,边拍边讲,全方位展示摄影师工作时需要注意的细节和拍摄用意。
这么高频的输出,还只是一节课的内容,其他节课同样干货十足
。训练营每个版块都设置了课前预习、课中拍摄设备的讲解和课后作业点评的环节。
每次点评都持续几个小时,不放过学员们任何一个需要修改和精进的细节。
除了实操训练外,针对同学提出的问题,三联图片总监宋文老师也作出了细致的回答。
诸如此类在实操中经常会遇到却无从解答的问题,学员们都能在训练营中找到答案。
摄影不仅是技术性的,而是需要一种艺术性和思维方式。摄影师们要做的不但是手把手教你摄影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家的摄影思维。就像宋文老师所说:
“我们的课程,可以让大家学到很多经验的东西,在以后的学习中作为参考资料,让大家少走弯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