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乡土
新乡土为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官方公众号,主要推送华中村治研究团队的原创作品,致力于介绍最前沿的三农问题,发布独具视角的三农政策解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秦皇岛晚报  ·  【中国好手艺117】铁艺灯笼 ·  6 小时前  
秦皇岛晚报  ·  【中国好手艺117】铁艺灯笼 ·  6 小时前  
光明日报  ·  中国好手艺:铁艺灯笼 ·  8 小时前  
张丽俊  ·  精进日志723 | 2.21 ·  2 天前  
可爱多手工艺术  ·  旧牛仔裤零碎布头旧衣服都剪成了拼图,这么多妙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乡土

陈璐 | 饱和经验法与博士生培养中的五对关系

新乡土  · 公众号  ·  · 2025-02-16 09:53

正文

陈璐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
安永军副教授撰写“饱和经验法中的七对平衡关系”一文,从建立中国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角度对饱和经验法进行了总结。受此启发,作为一名刚毕业的社会学博士生,结合自己在博士阶段的学习体会,针对博士阶段如何培养学术研究能力这一问题,尝试总结了较为重要的五对关系,供大家参考。

1.综合调查和专题调查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扎实调查是社会科学博士生学术训练的基本功。主要的调查类型有综合性的村治模式调查和专题调查。

其中,村治模式调查是通过饱和经验训练形成经验质感的基本方法,目的在于建立对于中国经验的整体性认识和培养一般化的分析能力。只有经过持续的村治模式训练,才能形成经验质感,才能具备从纷繁复杂的经验现象中抓取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能力——这也是AI无论如何发展也无法替代的。专题调研是在村治模式调研基础上结合个人兴趣和时代需求等主客观因素开展的,注重培养对特定经验领域深入的能力,也就是断其一指的能力。在当前不同领域的研究门槛日益提高的背景下,专题调研对于真正进入特定研究领域并形成研究推进和创新是很重要的。

村治模式训练是开展专题调研的必要前提,缺乏村治模式调研所训练的分析能力,专题调研几乎必然会越做越窄和越走越偏。在具体时间阶段上,村治模式调研一般在经典训练结束后便可以进行。安排硕士研究生在完成经典阅读后用三个月时间驻村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完成硕士论文,是很好的进行经验训练的起点。

具备上述两种调研所形成的对应能力,就具备了快速进入其他经验领域并有效创新的自信和能力,这是成为不拘泥于特定学科范式和专业分工的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必经之路。

2.多样化的写作形式

写作建立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而服务于研究。符合相应规范的基本写作能力是推进研究的基本前提。每次调研之后都应当训练写作调研报告、随笔、学术论文和政策评论等多种形式,目的在于把经验吃透。

其中,调研报告是对调查内容以及研讨结果的整理回顾和初步分析,写作的关键在于快速、准确且相对全面;随笔是针对特定经验问题进行的“一事一议”,注重问题意识的聚焦;学术论文是围绕特定学术问题进行的论证性写作,要对学界相关研究有所掌握并形成一定的对话;政策报告是针对特定政策执行所产生问题的揭示并需要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当然,在实践中,学术论文也具有相应的政策指向,但是写作侧重点不一样:学术论文侧重“为什么”层面的解释,而政策报告侧重“怎么样”层面的呈现。

不同写作形式之间是环环相扣的,难度也是依次递增的。调研报告是基础铺垫,随笔是聚焦的过程,不需要考虑表述规范,可以突出个性感受和思考,学术论文和政策报告的写作要建立在有效论证的基础上,同时需要遵循特定的表述规范。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往往只有学术论文和政策报告才纳入最终成果评价,对于博士阶段的训练来说,调研报告和随笔等中间产品的写作却是非常必要且关键的。

3.发表论文的数量与质量

发表是个体认识公共化的过程。对应上述不同写作训练,发表也有多重形式,考虑到博士阶段时间的有限性,核心是要攻破期刊论文的发表。在当前博士生培养体系中,重点期刊发表是较为普遍的能力评价和毕业指标。问题在于,重点期刊发表难度较大且周期较长,具有不确定性,而博士阶段初期短时间内难以发表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学术信心,因此需要注重发表数量和质量的平衡。

最初的论文写作往往是不成熟的,关键在于完成论文,完成之后能在普刊发表也很不错。完整写完多篇论文,而不是写了一堆未完成的论文,形成研究闭环,不仅有助于积累写作能力,而且这有助于建立学术自信。之所以特别强调完成,原因在于在初期阶段特别容易出现完美主义心态。其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读完文献之后觉得自己的想法早已被研究过了,似乎写不出新意,这个时候要克服这种心理障碍,就需要认识到重复本身是有意义的,重复的意义在于通过写作完善知识体系,提高写作能力,看似重复却是在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在积累一定数量普刊的基础上,尝试重点期刊写作风格,经历多次刻骨铭心的修改和打磨,通过刻意练习突破本能写作模式,站在编辑和读者视角进行表述,完成由普刊到重点期刊的跃升。

4.同年级交流与跨年级交流

在当前博士生培养主要采取师门制的背景下,除了导师指导之外,特别需要强调同年级交流和跨年级交流两种形式。同年级交流是建立主体性、激发学术创新的重要机制:在思考水平相差不多的情况下,容易产生不同意见和争论,这种看似低水平交流的优势在于地位平等,能够倒逼身处其中的每个人充分投入,在争论中厘清自己的思考逻辑。相较之下,跨年级交流适宜不同阶段的经验分享和方向性的纠偏。在讨论具体研究时,即便认为高年级师兄师姐能力更强,对经验的把握更为深刻,也应该对自己保持诚实,从自己的认识出发,不懂就是不懂,特别注意不能产生“等靠要”的依赖心理,或者简单粗暴地以他人思考结果替代自己思考打通的过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