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我之死
——L1801010504 项梅
我从前总以为自己的困境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后来才渐渐明了。准确的说是在第一节课后,我反反复复的思考,究竟什么是我来到《管理学》这节课的原因。然后才看清了,心底的答案。
原来我早就懂了。其实没有人是不知道的,因为没有人没有欲望。我只是害怕去承认自己的欲望,逃避自己想要的东西,畏惧去追求,去努力,去奋不顾身,去破釜沉舟。我错以为,假装不想要就可以坦然不得到。
我喜欢言出必行,所以既然行不成,则言不出。为什么还没有开始就下了结论“行不成”?因为“不成行”,即缺乏有效的行为管理。原因恐怕是人们总是对自己有很强的同情心。我们无法真正做到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为其人,不知其苦,因而为自己推脱,体谅自己就尤其擅长。还有就是,我们常常忍不住暗示自己,现实很难,前路艰险,机会渺茫。还没有踏出第一步就已经受困于自己的设想,偶尔遇到挫折就嗟叹果然不错,所有的不顺看上去都像是恰好印证了“社会险恶,非我能改”或是客观条件太过苛刻,心有余但力不足。
L180101成员 项梅
欲望,说的梦幻一点,叫做理想、追求,中性的来看,叫做目标、需求,归根究底都是一样。管理就是为了达成欲望的手段。物质不灭,能量守恒。欲望是会膨胀的,我们想要得到的东西是无穷无尽的。管理就是为此付出的努力,是一种人们在历史长河中寻找到的有力工具。
我从来不是惧怕现实,是惧怕面对缺乏自律的自己。我太容易被自己说服了,太容易对自己心软了,也就是俗话说的,我管不好自己。这样的人就爱拿些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糊弄自己,我也不例外。
不迟到,不开机,不堂食,不走动,不封闭,不抄录。很简单的、通用的课堂规则,其中却蕴含了高效的管理核心。管理是工具不是目的,就是在恰当的时间做恰当的事情。
把人脑划分为反应堆到装饰品几个阶段的说法也让我颇为触动。当老师提问前排同学,你认为自身能达到哪个程度的时候,我心虚不已。扪心自问,我甚至没有勇气说出处理器。人生所有的修行,都是不进则退。大学两年的时光,倒叫我不如从前。
还记得马原课上,浦永春老师布置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与大家分享自己的个人成就。回想过去,多数人开始感叹这二十余年乏善可陈,即使有点令人窃喜的成果,也看起来不足称道,羞于分享。现代人是耻于肯定自己的,在该进取的时候选择谦卑,该面对的时候选择回避。我们臣服于自己懦弱的自尊心之下。“不要让考上浙大成为你这辈子最值得骄傲的事情。”浦老师的话犹在耳边。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未来的日子里,让考上浙大成为人生中不值一提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