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成长是离别和失去的过程,志同道合的伙伴渐行渐远,挚爱至亲离我们而去,简单快乐的心境,甚至健康的身体,都在逐一与我们告别。
不可避免的,当我们失去某人、重要的某物,比如亲人离世,失去事业,被诊断出重大疾病,我们总会经历一个悲伤痛苦的过程,要接受现实已经不如原本那么好了,我们可能会感到支离破碎,忍不住怀疑自己:
为什么我的人生走到了这步?为什么我没有预见那些征兆?现在我要怎么办?该何去何从?我还能适应新的状态吗?还能找到人生目标吗?
你也许会怀疑自己格外软弱,格外承受不了挫折。
但你不是一个人,许多人都一样。
悲伤使人封闭和退缩,我们很容易担心自己再也无法为继,无法重新站起,因为沮丧和退缩使我们失去信心和力量,忽略了我们的韧性和适应性。
我们仍然有力量从悲伤中站起来,使生活向好的方向发展,找到新的人生目标,没有任何时候是太晚的。
自我同情是一种意愿,指用
善意和理解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错误和缺点
——你要接受这样一个事实:
每个人都会犯错,这是人之常情
。当你在挫折或困境面前保持自我同情,你既不会严厉地评判自己,也不会为了来维护自己的自尊,而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优秀品质上。许多研究所显示的,
自我同情会带来更高水平的个人幸福、乐观和快乐,减少焦虑和抑郁。
自我同情不是得过且过。自我同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让自己先停下来休息一下”,这不意味着要“摆脱自己的责任、降低自己的目标”。你可以同时做到承担责任和自我同情,当你为自己最具挑战性的目标奋斗时,你可以表现得富有同情心——关键不在改变你的目的地,而在于你如何看待旅途中的起起落落。
寻找个人目标,找到新的兴趣,见不同的人,或者仅仅是从自己蜷缩的安全屋走出来,都带来焦虑,都可能会使你犯错,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带来新的沮丧。这是一条艰辛的复出之路,你必须拥有自我同情的品质,才不会过分逼迫自己苛责自己,那样反而使你更缺乏面对悲伤和挫折的韧性。
伯克利大学的一份新研究提出,自我同情更能促进人们实现目标。这也许是因为自我同情是非评判性的,即使你错了或失败了,你的自我价值感也不会受到威胁,你不需要为自己辩护或蜷缩起来,你可以直面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实事求是的看清自己的能力和表现,找出下一次改进的方向。
我们常常将自我反省=自我批评,反省就意味着任由内心的批评家对自己进行持续的攻击——这是不对的。
自我反省意味着更深入的看到自己,它应该是一把有锋芒的刀,因为你要看到自己的缺点、不足,但同时你还要明白,你不是为了攻击自己,恰恰相反,你是为了同情自己并帮助自己。
你必须看到你身上的闪光点,本质上,你没什么改变,你还是那个在经历悲伤和挫折以前的你,那些品质依然在你身上,只是在当下,你轻视这些品质,认为它没那么重要。你的自信被沮丧的处境或悲伤的情绪所侵蚀了,你不再那么相信自己。
你需要重新看到你身上闪亮的地方,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是你自信的基石。那些对自己不足的看法,是你调整的方向,你不要击败自己,你是要帮助你自己。
很少有人会一生都只有一个目标,从始至终贯彻如一。
大多数人都和你一样,常常怀疑自己是否真的确定自己要什么。
这个时机可能是在重大变故发生时,比如亲人离世,事业受挫,自己被诊出重大疾病等等,也可能是你忽然有一天意识到,你在被你周围的人与事所消耗,做的一切都是因为人们希望你这么做,而你早已厌倦成为工具人。
人们会重新审视:
我到底为什么而活?什么对我来说真正重要?
这个问题甚至会在我们的一生中,几度叩击我们的心门,几度使我们审视,自己是否真的找到了真正重要的。
问题的答案,与我们的经历、我们所处的人生阶段有关。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没有标准答案。也许直到我们离开世界,也很难对自己说:我了无遗憾,我得到了自己真正在意的。
但最重要的是,你对每一个阶段的自己诚实,你在为你当下的目标、你所在意的事而努力。
试着想象一下,你想要什么样的未来,你希望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拥有怎样的价值,你认为自己怎样才会幸福?
作为参考,我想提一下,从研究者们的角度来看,
幸福有这样两种
:
一种是基于享乐视角来对个人生活状态来做出幸福感的判断
,比如,如果你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你就会有很高的幸福感,反之,你对生活状态感觉不满意,则感觉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