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本文是丘吉尔《英语国家史略》(现常译为《英语民族史》)的读书笔记。
前五章参见 :
从英国内战到“光荣革命”(一)
从英国内战到“光荣革命”(二)
从英国内战到“光荣革命”(三)
从英国内战到“光荣革命”(四)
从英国内战到“光荣革命”(五)
上文我们谈到,英国议会请回了查理二世,重新恢复君主制。
不过,
这届议会有一个致命缺陷,它不是国王下令召集的,
尽管国王事后做了追认,人们仍然认为它的合法性不足,
只能算作一次全国性大会,而非议会。
1660
年底,该议会被解散,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保皇派议会”。
不过,需要注意,保皇派并非盲目的君主主义者,
“他们同样不想放弃议会在斗争中赢得的权利。他们做出规定,把保卫国家的任务交给民兵,但民兵必须由各郡的总督指挥。”
p.725这一安排使得国王和议会手里都没有军队,而真正掌握当地武装的是各郡的望族和绅士。
政治问题解决后,他们试图解决困扰英国良久的宗教问题。
自伊丽莎白时代以降,
历届英国国王力图在《祈祷书》和主教制的基础上建立全国统一的教会。
克伦威尔一度用强制方式实现了类似目标,不过,他维护的是清教而非圣公会的特权地位。
关于如何调整,王室和议会存在重大的分歧。查理二世和权臣克拉伦登(上文提到的爱德华·海德)主张采取“宽容”、“谅解”的政策。查理二世不希望英国的分裂,因而,对各宗教派别持有宽容的态度。
事实上,务实的政治家都会警惕宗教狂热,即便仅仅出于维护王国的安宁。
当然,查理二世对天主教的优容另有原因,下文会讲到。
然而,“保皇派议会”主张采取更为严厉的政策,
“新法案重新确立圣公会为国教,并且使新教其他派别长期处于对立地位。
”p.725
1661年颁布的《市政机关法》将许多长老派教徒、共和派、天主教徒和一些非正统教徒排除在外。该法案的目标是,
只有站在国王一边的圣公会教徒才有机会担任市政职务。
1662年颁布的《一致法》,要求教士们表示真心同意《祈祷书》中的全部内容,并迫使他们和大、中学校的所有教师表示“奉行英格兰教会的法定仪式”。1664年颁布的《非法宗教集会法》,禁止免职的牧师在他们的教区内传教。1665年制定的《五里法》,禁止这些教士走进“他们传教过或生活过的任何城镇、自治市、教区或其他地方”的五英里范围之内。
这一系列法案被统称为《克拉伦登法典》。在这些法案的打击下,非国教派反而凝聚成一支目标明确的政治力量。
就这样,
在英国建立全国统一教会的希望破灭了。(圣公会)主教团明显地接受了作为一个教派而不是作为全国统一教会的领袖地位。
p.726
《克拉伦登法典》决定了今日英格兰的宗教分野。
事实上,英国的两党制正是在这一时期奠定的。丘吉尔说,
“王政复辟没有使英格兰统一起来,反而造成两个英格兰,二者的背景、利益、文化和观点大相径庭,当然也有一致之处。”
保守派和激进派分为两大阵营,不久得名为“托利党”和“辉格党。”p.728
议会的做法并不符合查理二世的初衷。事实上,他试图居间调和。1663年5月,他企图使《一致法》的效力停止三个月,但是复职的主教和议员们挫败了他的努力。12月,他发表了第一份《免罪令》,宣布行使国王固有的恩赦权,使不信奉国教者免于遵守那些强制推行宗教一致和要求人们发誓的法律。1672年3月,查理冒险发表第二份《免罪令》,企图对“各阶级的不信奉国教者和不服国教者(注:天主教徒)暂停实行宗教上的各种刑法。”
下议院反驳到,“只有议会用法案的形式予以批准,宗教方面的刑法才能暂停执行。”此外,下议院还威胁拒绝拨款,查理二世不得不让出让步。
查理二世(Charles II,1630-1685)
从对外关系上看,这一时期,英格兰和荷兰在贸易和捕鱼方面的海上竞争日趋激化,但在后续的英荷战争中,英国却惨遭败北。
战争一结束,王室便和议会扯皮。克拉伦登对双方进行规劝,结果却受到各方力量的一致弹劾,克拉伦登只好出走国外,并在流亡生活中完成了《内战史》。p.736
欧洲大陆出现了一个新的重大事实,那便是法国的崛起。
在路易十四和马扎兰的领导下,法国成为欧陆最强大的国家。在法荷战争中,英格兰起初支持荷兰,后来与法国媾和。
1670年,路易十四开始同查理二世举行秘密谈判。查理二世向路易指出,“
英格兰议会将拨给他一笔巨款,以反对法国,路易打算付出多少钱使他不反对法国呢?如果路易交齐所需的数目,查理二世就不必召集令人畏惧的议会了
。”p.738 在这个基础上,双方签订了《多佛条约》。
路易十四(Louis XIV,1638-1715)
《多佛条约》还有一项秘密条款,
“大不列颠国王认识到天主教信仰是正确的。……准备在对他的王国无害的时候加入天主教。笃信真正基督教义的法王陛下答应支持这一行动,给予大不列颠国王二百万利弗尔……并且提供
6000
步兵。”
此外,查理二世每年将得到16万6000英镑的补助金。不过,他是否曾经打算履约,则值得怀疑。实际上,他没有打算兑现这些诺言,得到的大部分现款都用于加强海军。p.739但是,不管有没有兑现,这项秘密条款有卖国之嫌,并将对英国政治产生深远的影响。
《多佛条件》中提到,一旦路易十四认为时机已到,英法两国将联合对荷兰宣战。
在
1672
年的荷兰战争(英法对阵荷兰)中,奥兰治的威廉亲王(
William of Orange
)开始崛起,这位新教英雄将在
16
年后的“光荣革命”中发挥关键作用。
奥兰治的威廉( William of Orange,1650-1702),此人将在后来的光荣革命中扮演核心角色
在1673年2月的议会上,查理二世发现同荷兰共和国的开战不得人心。
英国人对信奉天主教的法国及其日益增长的欧洲霸权的恐惧和憎恨,超过了对荷兰人的不满和嫉妒。
p.742
伦敦流传着一种说法,国王和大臣们被法国人收买,出卖了不列颠的自由和信仰。
《多佛条约》的秘密条款如果公诸于世,势必会引起暴动。
实际上,大臣沙夫茨伯里获悉内情后,立即退出政府,成为议会反对派的领袖。
沙夫茨伯里(1st Earl of Shaftesbury,1621-1683),议会派领袖、辉格党的奠基人。此外,他还是约翰·洛克的赞助人
下院日益加深的仇法情绪,对天主教复辟倾向的恐惧,国王对“天主教徒的宽容态度”,约克公爵(注:即王储)皈依罗马天主教,这些因素在全国激起了危险的情绪。
此时,议会强加给国王一个宣誓法案。一个人只有郑重宣布不相信圣餐的酒和面包可以变成耶稣血肉的说教,才有资格担任公职或接受国王的任命。
这是对天主教徒的政治清洗,
国王的亲信集团被摧毁。天主教徒克利福德拒绝发誓,阿林顿由于不得人心而被免职,白金汉同国王本人发生冲突,沙夫茨伯里投票赞成《宣誓条例》,已经成为反对派领袖。p.742
此时,约克公爵成为英国的焦点。
他是国王的弟弟,因为国王没有合法的子嗣,他成为事实上的储君。他大约在
1668-1669
年皈依罗马天主教。
他在第一个妻子安妮·海德死后,同摩德纳公国信奉天主教的玛丽公主结婚,此外,《宣誓法案》出台后,他毅然辞去海军大臣的职务。
约克公爵,国王之弟,后来的英王詹姆斯二世(James II,1633-1701)
王位必然传给天主教徒的担忧,将圣公会教徒和非正统信徒,将保皇派和议会派联合起来,形成了反对国王及其政策的主要力量,而这支力量的核心人物是沙夫茨伯里。
p.743
保皇派议会在外交方面赢得了发言权,完全控制了国内事务,并以《宣誓条例》或弹劾法迫使国王撤换谋臣。查理二世没有屈服,而是做了巧妙的回击。
国王采取分化策略,拉拢议会领袖托马斯·奥斯本(即丹比伯爵)。丹比伯爵在1675年建议说,担任公职或当选议员的人必须宣布,一切抗拒王政的行为都是有罪的。意在清洗清教徒。由于在上议院遭到沙夫茨伯里和白金汉的坚决反对,这一策略没有成功。p.745
不过,在外交方面,丹比伯爵公开反对国王的亲法政策,反对法国人的干涉和支配,从而获得广泛支持。
另一方面,他不得已成为查理二世和路易十四秘密条款的知情者,替查理二世向法国国王讨钱。
为了缓和国内清教徒的敌对情绪,
他还成功地使约克公爵的第一个妻子所生的玛丽同荷兰的奥兰治亲王威廉结婚。这个婚事意义重大。威廉是查理一世的外孙,他的新教信仰、才能和血统使其成为欧洲的重要人物。
约克公爵的女儿有继承英格兰王位的希望,威廉同她结婚以后,似乎也有继位的可能。查理二世及其弟弟约克公爵对此则不以为然。p.745不过,这门婚事促成了英、荷两国的团结。
路易十四感到自己的投资打了水漂,对英荷两国的亲善尤为不满,于是决定搞垮丹比伯爵。他把丹比向自己讨钱的事实透露给英国的议会反对派。整个议会为之震怒,英国人都在流传罗马天主教控制英格兰的阴谋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