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收获
《收获》作为重要的中文期刊,一直受到各界的关注和褒奖,引领文学发展潮流,刊载小说和散文,是了解中国当代文学最好的窗口。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文汇学人  ·  在台风的风眼扔一颗原子弹会怎么样? ·  2 天前  
收获  ·  中秋的月亮 | 周作人 ·  2 天前  
为你读诗  ·  别着急,月亮迟早圆,无非晚一点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收获

巴金叶圣陶22封书简首次集中亮相《收获》:“他是我一生的责任编辑”| 许旸

收获  · 公众号  · 文学  · 2024-09-10 23:00

正文

来源:文汇报

2024-5《收获》

《叶圣陶巴金书简》

叶圣陶与巴金,1981年4月13日摄于北京叶圣陶家

今年恰逢巴金先生诞辰120周年。新鲜出炉的2024年第五期《收获》杂志,首发纪念专辑《叶圣陶巴金书简》,收录两位文坛大家往来书简22封,同时刊发了信件手迹及照片,许多系第一次公开发表。
据《收获》杂志副主编钟红明介绍,第一封是叶圣陶1947年2月2日致巴金的信,市立剧专在戏剧节要举办展览,他向巴金借取曹禺的原稿。最后收录的是1984年4月12日叶圣陶的诗柬,那时叶圣陶因胆病住院开刀,巴金托友人送花慰问,叶圣陶以诗代柬答谢。当时90岁体衰力弱的叶老轻易不再动笔,竟写出完整七言专赠巴老,恰是二人惺惺相惜、浓厚友谊的体现。

巴金1958年5月13日致叶圣陶信

纸短情长,一封封珍贵书信,也是一手文献记录,令读者一窥历史的侧影。“尽管两人年事已高,但精神层面的交流来往始终没中断。此前发表和收入文集的约有五六封,专辑里其他信件都是巴金先生家人近期找出来的。”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告诉记者,巴金先生每有新作出版,都会恭敬地给叶老寄上,叶老尽管眼睛阅读困难,但十分珍惜来自老友的情谊,也一直关心着巴金的创作,“二人精神上的联系,比一些所谓世俗意义上的‘密切’交往,更能看出友谊的纯粹。不掺杂质和功利的情感,令人感动。”
温暖!50年中“不止一次的鼓励”
1928年冬,叶圣陶在灯下读留学法国的巴金寄来的小说稿《灭亡》,甚为赞赏。翌年,便在他主持的《小说月报》分4次连载,反响极大。《灭亡》发表后,巴金正式选择以写作为终生职业。此后,巴金一直视叶圣陶为自己的老师,形容“他是我的一生的责任编辑”。叶圣陶曾评价巴金文章“充满热情”“很是爽利”。两位大家的友情持续了50多年。
巴金1958年5月13日写给叶圣陶的信里,谈及30年前往事依然满怀感恩——“三十年前我那本拙劣的小说意外地到了您的手里,您过分宽容的看待它,使我能够走上文学的道路。虽然我始终没有写出好的著作,以来报答您的鼓励,但是我每次翻阅旧作便想起我从您那里得到的那点温暖。”

1977年秋叶圣陶读《一封信》后赠诗巴金

时光流淌,这份最初的伯乐情持续温暖着巴金。1977年11月7日,巴金在给叶圣陶的信中写道:“看到您的工整的手迹,仿佛见到您本人;读到您的诗,想起五十年中得到您不止一次的鼓励,感到温暖。我珍惜您的片纸只字,也牢记您的一言一语,这些都是对我的鞭策。我不会辜负您的期望。”信的结尾,他表达了对叶老身体的关心——“您的眼病大概好了吧。听人说您的听力有些衰退,请您多多保重。”
信中所指的这首诗正是《赠巴金同志》,全文为:“诵君文,莫计篇;交不浅,五十年。平时未必常晤叙,十载契阔心怅然。今春《文汇》刊书翰,识与不识众口传。挥洒雄健犹往昔,蜂虿于君何有焉。杜云古稀今曰壮,伫看新作涌如泉。”其中“《文汇》刊书翰”指巴金发表于1977年5月25日《文汇报》的《一封信》。

1978年摄于北京,左起:巴金、叶圣陶、李小林

1978年三人合照,照片背面有巴金亲自写的备注

叶圣陶1980年3月11日致巴金信

1980年3月11日,叶圣陶写给巴金的信里道出心声——“……您每有新书出版,必郑重赠我,深情厚意,永铭于心。如徒然道谢,反而见得疏阔了。《随想录》先有香港来的一位朋友带来赠我。我目力大衰退,不能阅览,由媳妇夏满子读给我听了七八篇,我听了无不感动。”

信任!“在正路上继续前进”

除了信件,专辑《叶圣陶巴金书简》还收录了1985年春天两位老人在北京欢笑畅谈的照片,那是巴金叶圣陶最后一次相聚。“隔着纸面和许多时间,那爽朗的笑声,似乎还能传递给后来的人们。”在钟红明看来,责任编辑和写作者之间的温暖情谊和理解,会激发出怎样的力量,“两位先生做了很好的诠释”。

1985年春天,在北京,这是两位老人最后一次欢聚

正如巴金曾说:“路上有风有雨,有泥有石,黑夜来临,又得点灯照路。有时脚步乏力还要求人拉我一把。出书,我需要责任编辑;生活,我也同样需要责任编辑。有了他们,我可以放心前进,不怕失脚摔倒。”而叶圣陶,恰是他“写作与人生的双重责编”。
“特别是对叶圣老,我渐渐地领会到他把我送进文坛后,虽然很少跟我接触,很少同我交谈,却一直在暗中注视着我。我常常这样想,也仿佛常常看见那张正直、善良的脸上的笑容,他不是在责备我,他是在鼓励我。即使失去了信心,我也会恢复勇气,在正路上继续前进。我指的不仅是写作的道路,还有做人的道路。”巴金在最初发表于1986年6月5日香港《大公报·大公园》的《我的责任编辑》文章里,如是描述心路。
“两人声息相通,要言不烦,有时看似简单的问候,其背后不仅仅是关心,还有精神上的互相鼓励和支持,有着一种共同的坚持。面对时代风浪,两代知识分子精神上的抚慰和对共同价值标准的维护,这批书信就是最好的见证。”周立民谈到,前辈们的风范,对我们也是提醒和鞭策。

叶圣陶1984年致巴金诗信柬

(图片由中国现代文学馆提供)


《收获》微店



微信号|harvest1957


视频号|收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