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书评周刊
新京报书评周刊2003年创刊,每周六出版发行,口号是“阅读需要主张”。书评周刊气质是严肃而有趣,主要评价国内外出版的大众类优秀图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十点读书  ·  人到中年,跑步,治愈一切烦恼 ·  4 天前  
十点读书  ·  近2亿独生子女的困境,已经来临 ·  2 天前  
蓝钻故事  ·  汪小菲和张兰的决裂,其实早有预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书评周刊

东野圭吾、海明威、普鲁斯特...对不起,你们竟然都入围了“霉”书单

新京报书评周刊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3-23 09:13

正文


书评君最近推出了一个全新的小栏目——“霉土豆”。这个有些调侃意味的小栏目专门用于吐槽那些我们读到的失望之书。读到“霉土豆”的你,自然想要不吐不快,对于其它爱书人,你的意见,也是他们重要的“防雷”参考。


第一期的“霉土豆”,经过大家的提名和投票,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以1157票的压倒性优势成为上期当之无愧的周冠军。第二期“霉土豆”, 《人生若只如初见》 以1106票当选第二期周冠军。


《人生若只如初见》

作者: 安意如

版本: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6年8月


然后,我们就收到读者们的留言,反馈说书评君的“霉土豆”欺软怕硬: 你们净捡软柿子捏,敢不敢吐槽点高大上的大作家?!


“霉土豆”的宗旨就是各抒己见,诚实吐槽嘛。于是,我们展开了一大波针对“大作家”们的吐槽。这一征集不得了,普鲁斯特、海明威、塞林格、波拉尼奥、东野圭吾...都上榜了,海明威老师还被提名了两回。那么,我们本期“霉土豆”的主题就是: 那些别人都说好,你却无感的名著们。


你读过哪些令你感觉失望、忍不住吐槽的书?欢迎留言,或者点击 “阅读原文” 按钮,通过填写问卷的方式把你的“霉土豆”候选书单分享给书评君。





首先,跟大家分享我们收到的一则反馈:


看了两期“霉土豆”,感觉——像《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这么明显的书真的还有投票的必要吗?人们的主要目标依然是畅销书和业余作家,不够大胆。如果是吐槽和自由讨论的话,那么能不能将范围扩大一些,也更锋利一些,去挑战那些自己所不能接受的文学权威,表达对某种风格的无法容忍呢。


当然可以呀。本期的“霉”书单,都是鼎鼎大名的名家作品。这些吐槽你是否有同感?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老人与海》


挖霉人:宫子(书评作者&读者)

《老人与海》

作者: 海明威

译者: 吴劳

版本: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年10月


我想在“霉土豆”强烈推荐欧内斯特·海明威。一位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大师。


说真的,十几年了,我从来没有被他的任何作品,甚至任何一句话给打动过。 他的作品,无论长篇,短篇,还是纪实散文,都带给我昏昏欲睡的感觉。毫无想象力的描写,没有节奏的叙事,直白乏味的句子——当我阅读海明威的作品时,就感觉遇上了一位身体强壮的渔夫,不修边幅,每天在冰海中凿冰钓鱼,十分务实,没时间说任何废话,也不想和你聊天;换句话说,他更像个搞体力活的人而非作家。


论及思想,他也中规中矩。无数人称道的《老人与海》和《流动的盛宴》,在我看来一个像中年人写的童话故事,另一本像老年人写的青春日记。他有“冰山理论”,但却说一套,做一套,从未在作品中真正实现过这一风格——他直接把切碎的冰碴子展示给你看。


当然,也有人喜欢他,喜欢他的硬文风,以及洁净有力的阅读感受。只是,如果我想要追求这种冷硬的阅读享受,那又为什么不去选择更好的科马克·麦卡锡呢。 总之,一本海明威的作品摆在我面前,我仍找不到任何翻开它的理由。



《麦田里的守望者》


挖霉人:不知道取什么好呢(书评读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者: [美国] J. D. 塞林格

译者: 施咸荣

版本: 译林出版社 1997年2月

溢满了焦躁无处发泄的荷尔蒙,看得人也很焦躁。 只有名字取得漂亮。也有可能是翻译毁原著,可是我的上帝,嘿我不骗你,我真的是耐着极大的性子才啃完这本书,真是讨厌极了。(翻译腔




《追忆似水年华》


挖霉人:吃香蕉不吐香蕉皮(书评读者)



《追忆似水年华》

作者: [法] 普鲁斯特

译者: 周克希
版本: 译林出版社 2008年


也算不上失望。就是读不下去,读不下去,读不下去。 重要的事说三遍。




《丧钟为谁而鸣》


挖霉人:锟儿 书评读者)


《丧钟为谁而鸣》

作者: (美)海明威

译者: 程中瑞

版本: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年8月


情节拖沓 ,翻译过来的文字还有不通顺的地方,读到一半就再也看不下去了。刚开始还觉得是翻译的问题,结果找来原本一看,依旧读不下去。




《2666》


挖霉人:妞子(书评读者)


《2666》

作者: [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

译者: 赵德明
版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年11月


宣传语说“超越百年孤独”,太夸张了。 内容拖沓冗长,除了结构精巧些几乎没有亮点。 硬着头皮读完就扔了!



《嫌疑人x的现身》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