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9日 《江苏法治报》头版刊登
用心用情用力推动援藏援疆工作高质量
发展
——江苏法院对口援藏援疆工作纪实
十五年风雨兼程,十五年初心不改。
2009年,全省三级法院与西藏、新疆和青海的6家受援中院,以及下辖的30个基层法院建立了对口支援关系。
十五年来,全省法院一批又一批干部,带着任务,带着项目,更带着情怀与使命,奔赴青藏高原,奔向天山南北,走进三江源头。广大援藏援疆干部克服高原反应、水土不服等实际困难,自觉践行“老西藏精神”“胡杨精神”“兵团精神”,为受援地区法院发展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得到受援地区各族干部群众高度赞誉。
如何让援藏援疆高站位推进、高效率运行?
十五年来,全省法院把“两援”作为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坚持谋字当头,规划先行。
2010年9月27日,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召开党组会,研究部署江苏法院对口支援西藏、新疆工作时,就决定成立江苏法院援藏援疆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锚定了“在对口援助工作中走在全国前列”目标。根据受援法院项目需求,汇聚全省三级法院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形成内外协同、上下联动的援助工作模式,每3年编制援藏援疆工作总体规划,逐年细化完善工作方案,明确援助规模、具体项目、实施要求,引领援助工作有序开展,做到既有规划图、路线图,又有施工图、进度表。
全省各对口支援法院始终把“两援”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扛在肩上,结合各自实际研究制定对口援助制度办法、管理细则、实施方案,不断投入真金白银,大力倾注真情实意,坚持埋头真抓实干。
定期召开援藏援疆工作领导小组工作部署会,先后召开5次全省法院援藏援疆工作会议,统筹推进各项援助任务。
今年4月11日,第五次江苏法院援藏援疆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夏道虎,西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次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都红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党组书记、院长张永江,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魏文超出席会议并讲话。
这是一次总结工作的会议,也是一次谋划工作的会议。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新疆工作和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认真落实中央、最高人民法院和江苏省委决策部署,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统筹落实
审判业务、人才智力、教育培训、物质装备、文化生活、信息化建设
等重点援助任务,助力
提升受援法院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能力水平
,共同谱写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司法新篇章。
搞好谋划,调研要先行。
夏道虎院长多次带队进藏进疆实地调研。调研组围绕援助工作规划部署、人民法院司法保障“一带一路”建设和新时代“枫桥经验”等深入受援地区现场办公,了解掌握受援法院项目援助现状及存在困难,区分急需项目、重点项目、长远项目等,形成切实所需的援助项目意向,推动援助工作走深走实。
9月11日,全国法院援藏援疆工作推进会在西藏拉萨召开,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郑立新代表江苏法院介绍援藏援疆工作经验做法。会后,郑立新
副院长
带队赴拉萨中院调研考察,实地了解支云科技法庭、干警备勤房等江苏法院援建项目运行情况。
“视听信号传输稳不稳定?”
“远程签字好不好用?”
……
一个又一个问题让大家忙得昏天黑地。大家伙儿对规划论证、法庭设计、装潢施工、设备安装、技术调试、庭审实测、系统对接等各环节“逐一过堂”,一心只盼“支云”早日服务高原。
这是几年前,南通中院帮助拉萨中院建设“支云”庭审系统时的情景。
疫情期间,地处祖国边陲的西藏等地同样面临着庭审阻滞,严重影响当事人诉讼权利和法院审判执行工作效率。经南通中院党组研究,决定向拉萨中院无偿援助“支云”庭审系统。
“支云”很快顺利“服役”,保障了特殊时期案件在线庭审,南通法院先后援建“支云”科技法庭8套,累计300余万元。“支云”庭审系统绽放异彩,为边陲法院审判执行“不打烊”提供了技术支撑,有力提升了审判执行工作效率,也大幅提升了人民群众司法获得感和满意度。
两地法院的共同努力不仅受到了当事人的一致好评,也得到了最高法两援办领导的充分肯定。拉萨中院党组书记、院长李世蓉说:“感谢南通法院送人才、送智慧、送项目,让偏远地区的群众共享信息化带来的红利。”
据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两援办”主任、行装处处长王成介绍,“两援”工作开展以来,全省法院
发挥“江苏所长”,紧扣“受援所需”,分类实施援助工程
。他们积极主动向党委、政府报告援助工作情况,主动与省对口支援前方指挥部对接,争取增加援助经费,纳入省对口支援大盘子统筹管理。
全省法院加强援助项目负责人动态管理,确保“人换项目不断”。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法院“两基地一中心”、西藏自治区高级法院“两馆”等重点项目建设中,连续两年率先完成援助任务。他们精心推进受援法院图书馆、文体活动馆、备勤房、干警食堂等项目建设,定期支持提档升级,通过增购图书、添置供氧、净水房等设备,不断提升受援法院干警工作生活的便利度、舒适度。去年新疆部分地区遭受地震灾害,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第一时间统筹部分资金支持克州和七师法院修缮受损严重的审判法庭。
人间最美春盎然,喜迎边疆贵客来。
4月21日,2024年西藏、新疆、青海受援法院审判综合培训班在江苏法官学院开班,来自西藏、新疆、青海受援法院的117名学员参训;6月25日,江苏法院接收了29名西藏、新疆学员来苏跟案学习、跟岗锻炼。
这是守望相助的双向奔赴。有贵客边疆来,就有远朋边疆去。
5月31日,江苏法院选派了14名业务骨干赴三地开展为期一年的挂职工作;7月31日至8月6日,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组织9名短期业务指导干部、江苏法官学院组织14人讲师团先后赴拉萨中院,新疆法官学院,兵团四师、七师中院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法院伊犁州分院开展了为期2个月的短期业务指导和7天的巡回授课。
“张法官,您怎么走路一瘸一拐的?”
“刚才踩到一个大石头,扭了一下,不要紧,今天争取把协议签了!”
张艳,是今年兴化法院选派到昭苏的援疆干部,7月19日,她把兴化张艳法官工作室搬到了昭苏,成立“昭苏张艳工作室”,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两地法院的生动实践。8月26日,张艳不慎在工作途中脚踝多处骨折,远在边疆身边没有亲人照顾,但她坚持一边休养一边工作,要把江苏好的审判经验继续传授到边疆。
“一年时间很短,我不想浪费这么好的机会,在这里,有我热爱的工作室,我要让它发光发热。”张艳说。
近年来,江苏法院共选派4批43名审判执行、信息化、审判管理等业务骨干,赴西藏、新疆、青海和新疆兵团挂职任党组成员、副院长或院长助理,开展为期一年的挂职工作;选派5批19名专业人才开展为期2至3个月不等的短期业务指导;受援法院派出114名学员来江苏开展为期1至6月的跟班学习和跟案锻炼,有力促进了受援法院审判执行和信息化能力提升。
记者在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了解到,各援助法院通过
联建共建、培养帮带
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重大复杂疑难案件特别是破产、知识产权、环境资源等案件的业务指导力度,协调全省法院业务骨干通过远程会商、现场指导等方式
对受援法院疑难复杂案件把脉问诊,解决实际问题
。采用联合申报调研课题的形式,将相关课题纳入全省法院的年度调研计划。推广应用江苏法院速裁团队模式、854执行指挥中心运行模式、环境资源审判“9+1”机制等,有效
提升了受援法院审判质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