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大纵横
每日一案例,天天有新知。创始人王璞携千位咨询师随时恭候,与您零距离答疑解惑各种管理问题、疑惑与纠结,速来互动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每日商报  ·  今年首次调价! ·  4 天前  
苏州新闻  ·  消息确认!今年首次上调!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大纵横

清北毕业生,正在抢走师范生饭碗

北大纵横  · 公众号  ·  · 2025-01-26 07:59

正文

作者 | 青柳

来源 | 冰川思享号

2502字 阅读时间4 分钟

这样的事总能成为新闻,多少也说明社会还不能心平气和地接受。

近日,江苏省苏州中学公布其赴高校招聘2025年应届高层次优秀毕业生录用名单。名单显示,苏州中学录用的13名毕业生中,清华大学毕业生6人,北京大学毕业生4人,博士毕业生8人,硕士毕业生5人,并无一人是师范专业毕业。

图/网络

这也再一次引发了舆论的关注—— 现在的中学老师都已经卷成这样了?

而且这个清一色名校的豪华阵容,甚至还不是自然卷出来的,学校开出的条件就高得惊人。

首先学校明确“招聘对象为2025年应届博士研究生”,而硕士也只有满足“本硕阶段获得至少3次国家奖学金”“本硕阶段均毕业于第一轮‘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36所)”,才可以放宽。

这也说明,学校知道自己的条件足够出色,必然能吸引名校学生趋之若鹜,所以一上来就亮出了超高的条件。而且社会热议的什么“第一学历歧视”云云,无所谓的,就直接写在招聘简章里。

至于所谓师范生,更是完全消失了。当然这也没什么意外,连非顶级名校都没机会,谁还会想到师范生呢?

01

近些年公众被各种中学招聘震惊,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2024年11月,陕西省神木市高薪招聘中学教师,该校公示的校招教师录取名单显示,获聘的47名教师,不乏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名校的毕业生。

2024年10月,浙江绍兴嵊州市教育体育局发布《2024年嵊州市教育体育局下属学校公开招聘教师拟聘用人员公示》,名单中不乏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的博士、硕士研究生。

而在同年6月时,山西一幼儿园教师岗招聘,学历直接要求博士研究生,35岁以下,特别优秀可放宽到40岁。

图/网络

如果说,过去一些发达地区的知名中学招聘名校毕业生,人们倒也可以理解——毕竟这是一份可能有编、相对稳定还有寒暑假的工作。但现在明显有“下沉”的趋势,县级市中学甚至幼儿园,都卷了起来。

这背后很明显有主动追求的结果。比如一些中学往往会给出不菲的安家费,一些地方还有配套的人才引进政策,这些都在常规工资之外提供了巨大福利。

就学校而言,对于“名校扎堆”当然是乐见的。“清华北大含量”,完全有可能成为学校招生的招牌,对学校的口碑提升明显——仔细想想,这种“上新闻”本身,很难说不是一种广告。学校大概也清楚,自己这么一副亮眼的公示,有极大的可能成为社会话题。

当然,学校有这个意愿,也需要大环境的配合。 据统计,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再破纪录,求职竞争的烈度达到新的量级。而2025年国考报名总人数也达到341.6万人,创下了新高。

可以想象,在这个背景下,作为考公平替的“有编教师”,有多么巨大的吸引力。 随便找一个年轻人扎堆的互联网平台,拿关键字“教资”“教师上岸”搜一下,看看有多么火爆,就知道今天年轻人的心路历程了。

所以,中小学乃至幼儿园名校毕业生扎堆,并不太让人意外。
02
当然,也不是所有学校都豪横。仔细看看这些上新闻的中小学,从名称大概也能判断出,都是一地的重点学校。

这些学校往往集合一地的优势资源,自然能开得出足够有吸引力的条件。但另外一些学校就未必了。

2024年9月,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教育局发布《广东省公费定向培养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中小学(含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龙川县违约名单》,对不履行服务期限约定的定向培养师范生进行公示。

图/网络

无独有偶,湛江雷州市教育局发布《关于罗××等2名公费定向培养对象违约情况的通报》,也对违约学生进行公示。此外,肇庆市德庆县、潮州市潮安区以及福建莆田市,都发布过类似的通报。

这其实揭开了名校毕业生扎堆的另一面—— 优势教育资源是高度倾斜的 毕业生也并非来者不拒,对于条件不那么“优渥”的学校,宁愿承担违约的风险,也会掉头不顾的。

所以,当那些顶尖大学的毕业生纷纷“下凡”,其实也并不意味着他们会集体下沉到基础教育领域,他们同样会高度集中于顶尖的中小学的。对于这点,大家也不妨有清晰的认识。

当然,学校之间出现马太效应也不完全是坏事,学校之间不可能是总是均质的,人们也应当允许一些学校办得更好,在“市场竞争”中胜出。一些优势中小学变得高不可攀,让清北毕业生趋之若鹜,也可以理解。

只不过,在强调教育资源均等化的今天,在社会期待至少公立教育资源可以尽可能公平的大背景下,这个反差终究是让人有点难言滋味。

03

每次类似的新闻出现, 舆论上也总有声音:这不是坏事,名校毕业生可以也应当下沉,基础教育很重要,也需要顶尖人才去充实。

这些道理当然都对。而且 不只是基础教育,这种名校毕业生下沉的现象,在很多领域都存在。博士去街道办,海归当城管,人们都已经见惯了。

对于这些,也都可以用相同的道理解释:这不是坏事,名校毕业生可以也应当下沉,××很重要,也需要顶尖人才去充实。这个道理可以反复用。

但是相信一种违和感终究是存在的, 这样的事总能成为新闻,多少也说明社会还不能心平气和地接受。

毕竟,很多工作并不需要这么高的学历,也没有那么密集的知识含量。就像中小学教育,无论如何,人们很难想象这有多么尖端,需要发了核心期刊的博士去指导500字的中学作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