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孟秋,都城洛阳已有寒意,北魏朝局亦风雨飘摇。只见一队人马自宫城阊阖门悄然西出,直奔长安。舆驾所载,乃北魏皇帝元修。
元修有复兴北魏之志,然丞相高欢权倾朝野,帝相之争以元修落败告终。无奈之下,元修率群臣扈从西迁,投奔誓除高欢的关西大行台宇文泰,冀望在关中重整旗鼓、亲揽朝政。
高欢这边,旋即以元修弃国出逃为由,废其帝号,另立清河王元善见为傀儡皇帝。眼下,与宇文泰的关陇集团随时爆发交锋,与其固守屡经残毁的汉魏旧都,不如迁往形势险固、相对富足的曹魏旧都邺城。
▲邺城铜雀三台遗址。由于漳河的泛滥,除著名的铜雀三台外,邺北城在地面已无迹可寻
邺城乃河北之襟要,北控燕赵,南制河洛。高欢强令元善见、朝中股肱之臣及洛阳士庶,举族东徙;并命亲信高隆之在旧都之南扩建新城邺南城。邺南城之规制,悉仿洛阳城而建,象征东魏承袭了北魏之正统。自此,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两魏隔黄河对峙:高欢执东魏之权柄,宇文泰掌西魏之枢机。
▲邺城遗址平面图 图源:《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发现与研究(上)》,刘庆柱主编, 2016年
而在关中,元修投奔宇文泰后不久,便与宇文泰决裂并被毒杀。边境线上,东西两军金戈交击,杀伐之声震于四野;邺城之内,晨钟暮鼓梵韵悠扬,诵经之声不绝于耳,恍若两世。
▲邺城遗址出土北齐曹衣出水风格菩萨坐像,收藏于邺城考古博物馆
高氏一族为巩固统治,广建伽蓝。响堂山凿龛造像昼夜不息,释迦牟尼的面容竟与高欢有几分神似。常乐寺诸僧云集潜心译事,只为佛法广传。城中贵族舍身护法虔诚瘗埋,佛祖菩萨的静谧笑容与纷繁世事一并入了土。
▲
北洞为北响堂山规模最大、开凿年代最早的洞窟。原窟前雕凿有仿木结构窟檐建筑,外观构成一个塔的形式,这种独特的形制是邺城地区石窟寺的特色。中心柱正壁龛内为释迦坐佛背光上雕刻有七条龙,这一现象十分罕见,可以视作丞相高欢的身份象征
▲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 图源:《邺城文物菁华》,社科院考古所,2014年
佛光之下,危机暗涌。北齐寺院侵夺民户,三分且一;广占田宅,几近国半。北齐国库日渐空虚,却仍沉浸在大国旧梦中。而在遭遇连年灾荒的黄河之西,北周武帝宇文邕下诏灭佛道二教,寺院良田财产收为国有,僧尼还俗归于农作生产,改革兵制,严明法纪,国力则日益强盛。
▲北响堂山下有常乐寺遗址。根据寺中所存金代题记记载,高洋自邺城至晋阳途中路过山下,看见山中有数百僧人行道,便开了三个佛窟、建了寺庙。寺名原为“石窟”,宋代嘉祐年间更名为“常乐寺” 摄影:周梓溢
北周终灭北齐,邺城亦被付之一炬。然响堂山石窟却被留了下来,也许是念及佛本无过,也许是警世“崇佛灭国”。隋文帝杨坚在长安兴建大兴城时,特意将邺城宫室梁柱运至关中——那些曾支撑佛国幻梦的巨木,最终成为新王朝的殿基。
都城代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最高水平。在魏晋北朝时期,
中原地区的都城
呈现出与汉朝长安、洛阳两京截然不同的城市形态。
邺城
位于今邯郸市临漳县西南。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平袁绍后开始营建邺城,后来成为曹魏的
五都之一
。
十六国时期的
后赵、冉魏、前燕
陆续把此地作为都城。
北朝时期的东魏、北齐
在邺城南部新建
邺南城
,原来的邺城(多称
邺北城
)仍继续使用。隋大象二年(580年),隋文帝杨坚诏废邺城。
▲城门遗址 图源:《邺城文物菁华》,社科院考古所,2014年
曹魏营建的
邺北城
是中国古代都城从两汉旧制蜕变的第一步,在都城发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城市形成了明确的
中轴线
,革新了汉朝两京的分散布局;宫殿衙署区与居民区南北分隔,这是都城中
首次明确分离贵族居住区和普通居民区
;南部居民区如棋盘格般整齐规划(即
“里坊制”
,唐长安城是里坊制的成熟形态),将
对内防范、对外防御
发展到了新高度。
▲邺北城遗址实测图 图源:《邺城考古发现与研究》,社科院考古所,2014年
▲邺北城遗址平面复原图 图源:《邺城文物菁华》,社科院考古所,2014年
邺北城的规划设计不仅影响了
孙吴建业城
(今南京)的营建,还影响了
北魏平城、洛阳城
的营建,都城的建设格局趋于规整。此后的邺南城不过是北魏洛阳城的翻版。此后,类似的
筑城模式
在
隋唐时期
成为主流,长安洛阳城如此,普通城市也如此。
▲邺南城朱明门遗址 图源:《邺城文物菁华》,社科院考古所,2014年
我们将带大家从夯土开始认识邺城遗址的
形制和布局特点
,探索统治者墓葬与邺城的关系,了解邺城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
大丞相波海王高欢挟孝静帝元善见迁都邺城后,
洛阳佛教
也随之传入邺城。由于统治集团竭力推崇,邺城地区塔寺林立,高僧云集,据《续高僧传》记载,
邺城的佛寺有四千座左右,僧尼有八万左右
。
承洛阳盛凿石窟的风气,高氏皇室、大臣及高僧陆续在邺城之西、太行山东麓开凿了不少石窟。
响堂山不仅是其中规模最大的石窟,而且代表了东魏北齐时期石窟寺艺术的最高水平。
北响堂石窟是北朝晚期东部地区规模最大的石窟寺
,原称鼓山石窟寺,雕刻精美,气势宏伟,宣示了皇家造像的
雍容气度
,是北朝晚期石窟造像精粹所在。北响堂主要有高氏皇室开凿的北洞、中洞、南洞3个大窟,另有小型洞窟5个和小禅窟15个。
南响堂山石窟
位于鼓山南麓,与北响堂相距15千米,原称滏山石窟,由北齐灵化寺僧兴凿,丞相高阿那肱资助修成。主要编号洞窟7个,分上下两层,另有零散小禅窟9个。上层洞窟造像题材均为以阿弥陀为主尊的三世佛,下层有大型西方净土变的
浮雕
,反映了邺城地区
西方净土思想
的广泛流行。
我们将为大家仔细讲解响堂山石窟的
营建背景
、造像的
风格题材
以及其它
壁面装饰的涵义来源
,了解北齐佛教艺术的来龙去脉和精粹之美。
灵泉寺石窟
是邺城地区最重要的石窟寺之一。由于灵泉寺中有
地论宗
著名高僧道凭、灵裕师徒二人
开凿的洞窟及
刻经
,自发现以来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灵泉寺原称宝山寺,现有大留圣窟和大住圣窟两座洞窟。大留圣窟开凿于东魏年间,但其中造像为
北齐作品
,丰满圆润,可能与该寺施主东安王娄睿有关。大住圣窟开凿于隋代,外崖面的迦毗罗神王和那罗延神王雕刻十分精美。
修定寺
塔位于安阳西北清凉山南麓的修定寺内,与大部分古代寺庙遗址情况类似,目前寺废塔存。全塔镶嵌模制
琉璃花砖
,其花纹内容有真人、武士、飞天、伎乐、力士、各种动物等,其中一些形象明显受到
粟特艺术
的影响。
作为东魏北齐都城,
邺城既是北朝晚期的佛教义学中心,也是当时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
,两者联系密切。由于东西往来密切,邺城佛教更便于讲经论道、广延门徒,随之而来的是各种佛教宗派的兴起,其中,
地论宗
就是最大的势力。我们将串联起纵横交错的线索,总览邺城
佛教艺术的
特点、源流和发展
。
Day1 2月21日 周五
邯郸市博物馆,北响堂石窟。
晚上为专家主题讲座。
Day2 2月22日 周六
南响堂石窟,邺城考古博物馆、邺城遗址。
Day3 2月23日 周日
曹操高陵,修定寺塔,灵泉寺石窟。
下午安阳解散。
以上行程信息,以出发前最终确认为准。若受到天气、当地交通等不可抗力因素影响,组织方保留合理调整行程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