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报道,5月25日,新西兰发射了该国历史上首枚运载火箭。据悉,这枚火箭由总部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火箭实验室”公司研制,试飞中,火箭成功飞出大气层,但未能按计划进入轨道。“火箭实验室”公司称将在今年底开始接受卫星发射订单,他们的小型运载火箭从新西兰发射可将150公斤的卫星送入500公里高度的太阳同步轨道,每次发射成本只需490万美元。
“电子”火箭升空
“电子”火箭开创了新西兰太空工业的历史
据美国航天局新闻网报道,该公司新西兰籍创始人彼得·贝克表示:“这是一次伟大的飞行。第一级燃烧很好,分离也没问题,第二级点火成功,分离也没有问题。但我们没能进入轨道,我们将会调查原因。但不论如何,在我们第一次发射就成功进入太空已经给了我们进军商业市场的优势,我们将会开始为用户提供发射,为他们打开进入太空的大门。”
“火箭实验室”公司承诺将可向用户提供“轻型、廉价的商业火箭发射服务”,该公司网站表示每次发射只需490万美元。
“电子”火箭升空远景
“电子”火箭箭体上有新西兰和美国的国旗标志
“火箭实验室”公司的火箭是该公司自行研制的“电子”火箭(Electron)。该火箭长17米,直径1.2米,发射重量10.5吨,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载荷150-225公斤。这个数据相当令人吃惊,其载荷\重量比超过大多数市场上的小型运载火箭。
该火箭采用了一系列新技术,这主要体现在其发动机上。这种发动机使用煤油燃料,液氧氧化剂,采用了“电驱动循环”,即通过一个电泵来驱动增压泵,将燃料和氧化剂挤入燃烧室。每台火箭发动机安装一个37千瓦的电泵,泵转速可达4万转每分钟,火箭第一级使用9台发动机共需要1兆瓦的电力供应。驱动发动机所需的电力来自于电池,“火箭实验室”公司选用了锂聚合物电池来提供电力。发动机真空推力22千牛,水平面推力18千牛。
"电子”火箭和“火箭实验室”公司创始人彼得·贝克,这种火箭很适合商业航天发射
这种循环方式实际上相当于一种闭式循环,燃料利用率可以从传统的燃气发生器循环的50%提升到95%,与现代化大型运载火箭和洲际导弹使用的闭式循环发动机效率相似,因此这种小型火箭的性能才会如此惊人。此外,“电子”火箭发动机的主要构件,例如喷嘴、燃料管等关键零件采用了激光增材制造技术,这也可以大大降低这些复杂零部件的制造废品率,达到降低总成本的目的。
总的来说,“电子”火箭一种很先进的廉价小型运载火箭,具有相当高的技术水平和创新水平,堪称小型商业火箭的典范。
不过,“电子”火箭的电动循环也有其问题,就是这种火箭循环方式很难做大,因为随着发动机尺寸增大,燃烧室内的压力提高,电泵难以提供足够的压力。不过对于小型火箭来说,这个问题并不严重。
国内有媒体称这是“世界首枚电池驱动3D打印火箭”是不严谨的说法,虽然这种火箭确实运用了电池和3D打印技术,但总体来说,它依然是一枚传统的化学燃料火箭,而不是电火箭,而采用3D打印技术的,其实只是发动机部分零件。该火箭的箭体是使用碳纤维缠绕制造的。
来源:观察者网
作者:
堵开源
本文链接:
http://www.guancha.cn/military-affairs/2017_05_26_410278.shtml?web
推/荐/阅/读
▼
融入人民生活,推动文明进步
——谈“航天+”的理念与实践设想:
《航天技术民用的新发展、新机遇》
《新的社会形态将如何发生?》
《浅结合、深结合与融合》
《新常态下的“航天+”》
《鼓励创新,也包容失败》
《中国航天产业突围正逢时》
商业航天与航天商业化:
《商业航天倒逼航天商业化》
《
浅谈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概念
》
《中国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忧心》
《中国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前景》
大航天时代:
《
迎接大航天时代的到来(上)
》《
迎接大航天时代的到来(下)
》
北斗白皮书的产业化解读:
《独家: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白皮书的产业化解读:北斗的未来在世界》
社评文章:
《小卫星大跃进局面高烧不退 冲动背后深层原因剖析!》
《中国的商业航天怎么玩?软银+“一网”模式分析》
《
产业观察:航天云网 荆棘路
》
《
混改,为商业航天和航天商业化打开的一扇窗
》
《
重磅!70亿的商业用户,这样的商业模式是否存在或可行?
》
《
伟大事业面前,唯年轻与狂热不可错过!
》
《
为航天设立远大目标!
》
航天技术民用及二次开发:
《
民用航天:航天梦想与现实的交汇
》
《
航天技术民用转化机制的两个范本:基于NASA和ESA的分析
》
《
构建中国航天技术转让机制的思考
》
《
航天技术改变人类生活:从肌肤保养到太空育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