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hackrf
山有峰顶,海有彼岸。漫漫长途,终有回转;余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全球风口  ·  万维钢又讲脱口秀啦!在CES2025的现场! ·  2 天前  
全球风口  ·  万维钢又讲脱口秀啦!在CES2025的现场! ·  2 天前  
安徽商务  ·  安徽全力稳住外资基本盘 ·  2 天前  
安徽商报  ·  雨夹雪、雪!即将抵达安徽! ·  2 天前  
大皖新闻  ·  “建议佩戴口罩”!合肥疾控提醒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hackrf

先看见,再感觉,然后改变

hackrf  · 简书  ·  · 2021-01-07 09:41

正文

在《变革之心》一书中,约翰·科特与丹·科恩谈及了一项他们在德勤咨询公司(Deloitte Consulting)帮助下完成的研究报告。研究小组访问了来自美国、欧洲、澳大利亚、南非共计130多家的400多名员工,希望了解大型组织为什么会发生变革。科特与科恩总结了所有的调查资料,发现大多数组织变革的环境里,管理者一开始总是聚焦于战略、结构、文化或者系统,而忽略了最重要的议题:

问题的核心总是与改变人们的行为有关,而在最成功的案例中,行为改变大多诉诸人的情感面。即使最重视分析和定量数据的组织亦是如此,甚至自认为具备MBA(工商管理硕士)思维的聪明人士也不例外。 在最成功的变革方案中,引领变革者帮助他人看到问题或者找到对策,凭借的不单是传递想法,还要影响他人的情感

我们会在幻灯片中放入一大堆图表和数据,还会技巧性地引用几位看重设计的公司领导的讲话。幻灯片演示结束后,屋子里的每位听众都理解了我们表达的意思,甚至还深表赞同!但这些人真的会改变自己的行为吗?科特的研究表明,答案是否定的。

科特和科恩认为,人们多半以为改变发生的顺序是:分析→思考→改变。先分析,再思考,最后进行改变。正常情况下,这套模式可能行得通。如果你想降低打印店6%的复印成本,或者想要节省5分钟的通勤时间,上述流程可以助你一臂之力。科特和科恩指出,分析性工具最能派上用场的情境是“变量已知,假设极少,目的明确”。

但是,巨大改变的情境却全然不同。 人们碰到的大多数改变,变量并不那么清楚,未来更是模糊不明 。大象因为改变带来的不确定性而抗拒改变,分析论证无法消除这股抗拒力量。(如果某人不确定是否应该跟恋人结婚,你是不会想要用结婚能节省税收和房租这类理由来说服他/她的。哈)

科特和科恩得出的观察结论是,在几乎所有成功的变革案例中,改变发生的顺序不是分析→思考→改变,而是看见→感觉→改变。你会看到一些让你产生感觉的迹象:或许是问题本身的丑陋面貌,或许是解决方案的灵光一现,又或许是目前习惯的真实反思。不管是哪一种,你所看见的东西一定触动了情感面。 试图用分析论证的办法来消除惰性和冷漠,无异于扔给溺水者一只灭火器,根本是牛头不对马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