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考新闻
风骚和风骨并存的新闻传播考研资讯平台。从《择校攻略》到《消息训练营》、从《热点解析》到《业界前沿》,让你永别吃土少年的懵逼形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下五千年故事  ·  雍正登基后,立马处死了康熙60年的心腹,他究 ... ·  2 天前  
药渡  ·  明晚直播 | ... ·  3 天前  
史事挖掘机  ·  闯王是怎样炼成的 ·  5 天前  
医药经济报  ·  2024药品数智发展大会召开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考新闻

彭于晏又上热搜丨我来说说悟空

考新闻  · 公众号  ·  · 2017-08-11 09:30

正文


电影版《悟空传》在7月13日正式上映了,作为原著粉,本着尊重原著的态度,打定主意没有去看。虽然编剧就是今何在。

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承载的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成为无数人童年的回忆,也成为四大名著中被改编次数最多的强力IP(哔哩哔哩里面的王司徒和诸葛亮不算……)。


在《大圣归来》中,江流儿说孙悟空 “身如玄铁,火眼金睛,长生不老,还有七十二变,一个筋斗云啊,就是十万八千里”。不同时期的影视作品中,孙悟空也尽情施展着他的“七十二变”。

人物形象:“返老还童”的“美”猴王

自被搬上电子荧幕以来,虽然孙悟空形象各异,但有一点相同的就是,孙悟空就一直生活在“美图秀秀”的世界里,是妥妥的“美猴王”。不管是1964年动画片《大闹天宫》中汲取了脸谱艺术的孙悟空,还是1996年张卫健饰演的孙悟空,都是如此。尤其是六小龄童饰演的孙悟空,成为了80后、90后童年里永远的经典。

但在原著中,连作者在描写孙悟空样貌的时候,都毫不客气的直接用“丑陋”这个词来形容:真个是生得丑陋:七高八低孤拐脸、两只黄眼睛,一个磕额头;獠牙往外生,就像属螃蟹的,肉在里面、骨在外面。


如果照这样说,周星驰导演的《西游降魔篇》中的那只妖猴,可以说是最还原著中孙悟空形象的了,网友也曾按照书中描写,画过还原版师徒几人的形象照:

一点也不伟岸!一点也不帅气!一点也不讨人喜欢!


相信如果是按这个形象去将孙悟空搬上荧幕,以后哄孩子就可以和他说“在哭就让孙悟空把你抓走”了。


不仅是人物形象得到了美化,为了迎合不同年龄段受众的审美需求,孙悟空的人物形象,也经历了成年人(央视版《西游记》、《大话西游》、动画片版《大闹天宫》)到青少年(1999年动画片版《西游记》)到儿童(2005年《红孩儿大战火焰山》)再到外表中二的中年大叔(2015年《大圣归来》)的变化,甚至是还会说英语和卖萌(《红孩儿大战火焰山》)。可以说是相当多变了。

 

人物内涵:简化与丰富并举的“孙悟空”

(你能猜得出上面都是代指哪些作品吗)

 

说起人物内涵,虽然改编作品中,孙悟空谈过无数次恋爱,迷茫过也龙傲天过,吊打过别人也被人秒杀过,但是相比较原著中意蕴丰富的佛道儒文化内涵,逊色了不少。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第九十九回《九九数完魔灭尽,三三行满道归根》中,当三藏懊恼经书因为落入水中而变得有些残缺的时候,孙悟空说出了一段颇具慧根的话:“不在此!不在此!盖天地不全,这经原是全全的,今沾破了,乃是应不全之奥妙也,岂人力所能与耶!”


这里的“盖天地不全”,据猜测,就出自《周易》系辞上传中介绍的蓍草占卦法中的“虚一不用”: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 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六小龄童饰演的“美猴王”,深被诟病的一点,就是重点突出了孙悟空的无所不能以及其形象美,纵然使人物更“可爱”了,但是对佛道儒精神文化内涵的缺失,缺乏对人物描写的立体型,导致人们一说起孙悟空,就想到英雄,一说起猪八戒,就想到可爱,一说到沙僧,就想到憨厚,使得人物更加脸谱化,这跟原著中的人物形象的立体塑造背道而驰。


这一方面,跟荧幕无法直接呈现过于深奥的佛道儒知识有关,也与受众的接受能力有限有关。

 

虽然对于原著的文化内涵进行了简化,但是在改编过程中,孙悟空的形象呈现出了一种后现代的趋势,这点,以20世纪90年代出品的《大话西游》为重要节点,宣告着对孙悟空形象的彻底颠覆。


《大话西游》中的孙悟空,因欺师灭祖、顽劣成性,被观音所惩罚,靠着唐僧的求情,观音网开一面,孙悟空由此从“狲”变成“人”,成为了斧头帮的帮主。本来应该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他,却被告知:自己是500年前的孙悟空转世。由此上演了一幕古希腊式的命运悲剧:他注定要成为孙悟空,即使他开始的时候极力抗拒;他注定爱上盘丝大仙,却又不得不戴上金箍,放弃一生挚爱。他注定身背铁棒,靠一阵阴风,完成自己未了之心愿,然后转身离去,被夕阳武士嘲笑像狗。但是,他以后会明白:他那颗心太年轻,只看到了孙悟空像狗一样的背影,却看不穿他肩膀上的人生。

 

1996年张卫健主演的香港版《西游记》,正是受了《大话西游》的影响。

 

而在2015年的《大圣归来》中,孙悟空变成了一个落魄的中年大叔,不再无所不能,不再不怕天地,而是凝聚了诸多普通人的弱点,最后因为江流儿的死,内心的烈火才重新被点燃,变成了那个““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的孙悟空。

 

在这过程中,孙悟空荧幕形象的“神性”和“妖性”被削弱,“人性”变得越来越强,慢慢走下神坛。


问题来了,孙悟空形象和内涵的变化,有没有什么角度可以解释呢?

宏观分析:时空压缩导致的横纵向的“内爆”


内爆是麦克卢汉提出来的一个观点,它是相对于信息的外爆而言的。麦克卢汉认为,电子媒介时代信息总量在指数化增长的同时,会对传统社会原有的秩序、阶层、认知产生一种时间、空间、抽象的“爆聚”,这种爆聚,是一个消除差别的过程,它消灭了人际交流中的时间差异与空间差异,使得事物忽然而来,转瞬而逝。而人类社会,由于这种忽然的内爆,进入了一种缥缈的、虚无的交互境界。

 

在中国,尤其突出。从时间维度来说,中国可以说是从闭关锁国的封建社会,猛然被拽入现代化社会的,不仅面临着信息的指数化增长,还面临生活习惯、文化传统、新旧交替的强烈冲击与矛盾,按照《新闻学概论》中的提到的,叫“高风险社会”。


杜甫曾经说过“文章和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无独有偶,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提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美”。于是,人们把这种内心的焦灼与迷茫,投射到影视作品中,也就情有可原、有据可依了,而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就是非Ban必选的TO梯队。

微观分析:大众传播与受众之间的“博弈”

 

大众传播与受众之间的“博弈”,可以从两个方面说起,一个是大众传媒导致的审美平民化,另外一个是受众对于大众传媒施加的影响。

 

审美的平民化,是指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前提下,普通大众对于审美的需求,由偏向高雅化、经典化、意识形态化的审美文化形态,转向世俗化、大众化、消费化的审美文化形态,即“审美的日常生活化”。

 

在对孙悟空的改编中,是从以下两点进行体现的。首先,是“无厘头”元素和夸张动作的加入。这点,是以《大话西游》为代表。另外一方面,是越来越酷炫的电影特技以及商业化。比如《功夫之王》中精雕细琢的金箍棒以及《大圣归来》中犹如油画般,任凭斗篷在风中飘扬的孤独孙悟空的刻画。

 

当然,受众对大众传媒,也是施加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的。比如孙悟空从成人到青少年再到儿童,有一部分原因是为了满足不同年龄段人们的需要。《大圣归来》中落魄的中年大叔的形象,显得有点另类,但是如果仔细想想,《大圣归来》瞄准的,其实是那群已经长大了的“孩子”。

 

在此影响下,孙悟空慢慢成为了一个多义化的文化符号,不同人眼里有不同的孙悟空,这也导致了“故事塑造人物”的现象出现:孙悟空所具备的文化符号含义,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通过故事塑造出来的。

于是,不同人眼里,也就有了不同形象的孙悟空。“人们通过消费这种差异,让自己加入视为理想的团体,脱离原本地位比较低的团体。因此现代消费社会的本质,在于差异的建构”(鲍德里亚)。

 

开个脑洞,以后语文老师给小学生上课的时候,会不会出现以下对话:

“你们知道孙悟空是谁吗?”

“知道,是刺客!”

“主要靠被动技能的普攻进行暴击输出对吧?”

“对,原来老师你也玩啊?有时间一起排位啊。”

“对你个大头鬼,明天把你家长过来一趟。”

 


2018备考 请添加主页君个人微信:kaopress16

备考研友在等着你加入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