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工智能那点事
专注国内外AI人工智能、机器人、AR/VR、无人驾驶、深度学习、5G、智能制造、新零售等前沿科技报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企业家杂志  ·  一张卡片炒至过万,潮玩发货排到8月,哪吒周边卖疯了 ·  18 小时前  
HR笔记本  ·  做HR后有哪些变化? ·  19 小时前  
高绩效HR  ·  全面升级!DeepSeek ... ·  昨天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可移动书架收纳神器 ·  昨天  
中国企业家杂志  ·  建仓、买飞机、培训司机,中国物流“卷”向墨西哥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工智能那点事

女孩刷爆外公信用卡下了58单,更有甚者花费5万元……他们,盯上未成年人→

人工智能那点事  · 公众号  ·  · 2024-07-29 16:24

正文

这个暑期
一张三寸的卡牌成了
不少未成年人的“社交密码”

市场上有一种叫做卡牌盲盒的产品
在未成年人群中无序销售
孩子们动辄几十元甚至数千元
购买这类盲盒 沉迷其中
家长们很是苦恼

从线下商场里的“专属拆卡座位”到线上的拆卡直播间,卡牌风靡一时,有的孩子花光零花钱购买各种“稀有卡”“典藏卡”,有的孩子甚至偷盗家人钱财购买卡牌…… 集卡,成了这些孩子的社交名利场,炫耀攀比暗流涌动;也成了不少家长的心病,不仅耗费钱财,还影响孩子的学业和身心健康。

一些未成年人“集卡成瘾”背后暗藏哪些猫腻?又该如何刹住这股卡牌风潮?


小学生沉迷抽卡花费高昂
这些盲盒卡牌究竟有何魔力?

“买卡不炫,等于白买。”

12岁广东女孩张秋把自己集来的稀有卡和特殊价值的卡牌围成6圈,拍成花样视频,配上这些文字,发在朋友圈。 这6圈卡牌的价值,将近2万元。为了拥有这些卡牌,过去一年里,她花了5万余元。

沉迷于卡牌的不止张秋。13岁四川女孩李雅同样“陷进去了”, 为了在直播间拆卡,她在1个月内偷偷刷爆了外公的信用卡,总共下了58单,消费5000多元。 为什么一张小小的卡牌会让平时乖巧节俭的小孩变成这样?张秋妈妈和李雅妈妈百思不得其解。

很多城市的商场里,卡游连锁商店的生意异常火爆。顾客大部分都是孩子,他们几乎都是冲着“小马宝莉”卡牌盲盒而来。这是一款以“小马宝莉”动画片中的形象为原型制作的一款卡牌盲盒产品。

卡游公司在每个盲盒系列产品里,都设计了普通卡位、中卡位和高卡位。卡位越高越稀缺、抽出来的概率也就越小。只有购买之后拆开包装,才能知道自己购买到的究竟是哪几张卡牌。

记者发现,孩子们只对稀有卡位感兴趣,拆出来的其他中卡位、普卡随手就扔掉。 为了攒齐这些稀有卡,孩子们近乎疯狂地花钱抽卡 ,家长们对此更是苦不堪言。

孩子们沉迷抽卡,时而兴高采烈、时而捶胸顿足,越抽越疯狂……在抽卡过程中涉世未深的小学生们还频频爆出“雷句”,引发了记者的担忧。

孩子们幼稚的话语,让成年人觉得既好笑又无奈。在抽卡过程中,孩子们甚至发现了所谓的“新商机”, 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卡牌,孩子们之间互相交易,有的在卡游店的公共区域,有的自己摆摊,他们将重复或不喜欢的卡牌卖出,挣来的钱又可以购买新的卡牌。 当然,越稀有的卡卖得就越贵,这早已在孩子们中间达成了共识,一张张卡牌也成了流通在孩子们之间的一种具有实际价值的商品。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中的相关规定,未成年人是不可以独自购买这类卡牌盲盒的,但作为“小马宝莉”卡牌盲盒的出品方,浙江卡游科技有限公司在实际经营和管理中并没有遵守相关规定。

除了线下的卡游门店,在卡游App和小程序上,孩子们自己的未成年人账号也可以随意下单。

互联网公开信息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作为卡游的核心产品——集换式卡牌,销售收入高达16.75亿元,占卡游公司总收入的85.8%。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卡游公司在各地发展经销商,文具店、小卖店等都有“小马宝莉”卡牌盲盒出售,上学放学路上的顺手一抽,早已成为孩子们的习惯。

记者走访多地玩具批发市场,几乎每个摊位都在出售“小马宝莉”卡牌盲盒,火爆程度无须多言。当记者提出卡牌包装盒后面标注的未成年人禁止单独购买的提示时,批发店主都不以为意。


天价卡牌21万元 究竟是谁在炒作?
产业链条疯狂逐利 盯上未成年消费者

记者发现,为了让卡牌更具有价值,甚至为了这种卡牌能再次交易,很多消费者会将买到的卡牌拿到卡牌评级机构进行评级,卡牌评级机构通过卡面的品相进行分数评定。重庆卡藏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就是一家卡牌评级机构,这家机构一周就能评十几万张卡,其中“小马宝莉”卡牌占大多数。

有了所谓的评级,这些卡牌的身价开始飙升,根据所谓评级机构给出的评分不同,卡牌的价格在随后的交易中,可以翻几倍甚至几十倍。 机构的客服表示经他们评级的卡牌最高卖到了21万元。

在评级机构的助攻之下,一些实体店铺为了能分得一杯羹,还提供回收、寄卖“小马宝莉”高卡位卡牌的服务。

记者以手里的一张9.5分的稀有卡为例,询问寄卖卡牌店铺的老板,评级和未评级价格有多大差异,老板给出了100元的差价。

记者在上海发现了一家专门收售“小马宝莉”高卡位卡牌的店铺,店内两面墙摆满了“小马宝莉”的卡牌,卡的价格也从几十元到几万元不等。记者询问是否收卡,老板表示:收,而且非常急迫。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这场卡牌盲盒的交易游戏中,卡游公司卖卡牌盲盒,评级机构收费鉴卡评级,推高卡牌价格,二手商家回收稀有卡再卖出,每一个环节都赚得盆满钵满,唯独只有孩子们沉迷拆卡买卡,无法自拔。

拆卡直播间推出新玩法赌性升级
未成年人下单毫无阻碍引发担忧

一些孩子告诉记者,现在他们最流行的玩法,是在短视频平台的拆卡直播间里,这里的玩法最刺激。

拆卡直播间比较常见的一种玩法叫 “叠叠乐” ,规则是消费者购买盲盒卡包,主播代拆,拆出中卡位SSR则再免费开一包、拆出中卡位UR则再免费开两包。第二轮免费赠送的卡包再以相同的规则继续叠加赠送新的卡包,叠加得越多,抽中最高卡位CR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除了叠叠乐, 数小马 也是一种规则简单,但刺激感十足的玩法。消费者购买盲盒卡包,主播代拆,然后数所有卡牌上卡通小马的数量,不同的数量对应不同的奖励。

整个过程以小博大,小小卡牌,俨然成了彩票一样的工具。 在种种玩法的加持下,拆卡直播间变得热闹非凡,消费者在拆卡和兑奖的双重刺激下不断下单购买卡牌盲盒,越玩越上瘾, 有的玩家甚至在网络直播间里直接成箱地购买。

几乎所有直播页面的醒目位置,都会明确标示“未成年禁止下单”的字样,主播也会在直播中多次强调,未成年禁止下单。但是在整个直播过程中,主播自始至终都没有核实下单的消费者是不是未成年人。

记者点击进入直播间下单的链接,在付款页面, 已经为记者默认勾选了“我已成年、同意代拆”的选项,无需任何操作,就可以直接付款下单 ,同样没有任何人核实下单人的真实年龄。

实际上,通过直播间公屏上的留言并不难发现,直播间里有许多观众都是未成年人。

孩子们在这样“赌性”十足的直播间里一边写作业,一边聊着天,一边下单购买卡牌盲盒,主播还时不时加入他们嬉笑回应着,直播间“未成年人禁止购买”的标语形同虚设。

一些在直播间买过卡牌盲盒的孩子也表示,直播间中禁止未成年人下单只是一个幌子,他们下单从来都没有遇到过任何障碍。


据记者调查,一些拆卡尤其是拆动漫卡直播间的主力军是10岁至13岁的未成年人,他们在直播间里下单的数额从几十元至几千元不等,不少人还会因为拆不到好卡“回不了本”而反复下单。

小学生李雅的妈妈告诉记者,为了抽到值钱的卡,李雅花了大量时间把卡盒的系列、卡牌的等级以及抽卡的规则弄得清清楚楚,甚至为了了解卡牌上的人物而仔细查找并熟背相关资料。“这些规则是弄清楚了,成绩却下滑了不少。”

李雅刷爆外公信用卡, 就是因其在14个不同的拆卡直播间里下了58单,最少的一单花了9.9元,最多的一次性买了150包,花了1988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HR笔记本  ·  做HR后有哪些变化?
19 小时前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可移动书架收纳神器
昨天
哈哈搞笑视频  ·  媳妇回家发现老公收错裤子....笑晕了!
8 年前
晚安少年  ·  男朋友要找会服软的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