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沸腾
(id:
xjb-feiteng
)
文:范娜娜
最近,“隐形贫困人口”这个词火了。
网络上的定义是,“隐形贫困人口”指的是有些看起来每天有吃有喝但实际上非常穷的人。很多
80
、
90
后表示,“嗯,这说得正是我自己。”
━━━━
“隐形贫困人口”是矫情表达
从佛系青年到“隐形贫困人口”,社会对青年人的各类标签式定义逐渐变得平常。而当这种标签成为潮流,纵然是标榜个性的青年群体也开始自觉异类。
但我认为,这些所谓的流行词,不过是一种情绪表达,与真实社会之间存在着割裂的鸿沟。
新京报动新闻就在视频中指出,非理性消费、收入较低、生活成本较高、缺乏理财意识是“隐形贫困人口”出现的四大原因。
有文章就追问,
“‘隐形贫困人口’都把钱花哪了”?访谈显示,大部分年轻人月入一万多,但在护肤、穿衣、饮食上毫不吝啬——穿着
3000
块的西装,
敷
着
100
块一片的面膜,吃着来自智利葡萄界的香奈儿,租着
6500
带落地窗的大房子。
追求有品质的生活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消费经常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外,享受了高级生活还高喊自己贫穷,可能就是矫情了。
所以,所谓“隐形贫困人口”更多是自我消费不节制所造成的——不是没有钱,只是花的多而已。
很多人会觉得我只是仪式性地说说而已,自我打趣一番,稍微矫情一下,避免自己被流行抛弃。
然而这样的话语,并不能反映真实社会。
从《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的佛系青年,到《摩拜创始人胡玮炜套现
15
亿
:
你的同龄人
,
正在抛弃你》的“抛弃体”,制造“流行”成为自媒体收割流量的方式,这背后可能只有商业的逻辑,却缺乏真切的社会关照。
“隐形贫困人口”火了,但真正的贫困人口或许连接触到这个热词的机会都没有。
━━━━
网络热词铸造的媒介奇观
网络热词作为一种语言符号,被使用到网络聊天中,能够对个体身份进行一种全新的建构,成为个体身份辨认的关键。个体间通过使用“隐形贫困人口”这一符号的互动,在自嘲中互相安慰,从而获得一种群体的认同感。
虽然它能给个体带来群体认同感,让个人更好地融入到与周围人的对话和交流中去,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也“夸大了因观看而带来的快感,它对那些可见之物夸大其辞,吹捧,凸显那些浮面的表象,并拒绝意义或深度。”
此次的“隐形贫困人口”这一热词的流行也是因为其准确捕捉到了当代青年的痛点,让很多网友认领这就是自己的状态——“是我本人”,由此引发了全民的二次创作,对其进行了意义上的延伸。
紧随其后“隐形单身人口”、“隐形贫困人口”、“隐形吃货人口”集体上线,各类段子横空出炉,形成新的群体狂欢。但这种创作只是个体情绪的表达。用恶搞来调侃,用娱乐来戏谑,狂欢过后一地鸡毛,不良的消费习惯依旧没有改变。
沉浸在诸如“隐形贫困人口”这类“话语温室”中的青年,是时候走出来了。追求生活品质可以,但也要注意经济承担能力;适度矫情可以,但也要活在真实里。
编辑:
新吾 实习生:范娜娜 校对:王心
近期好文荐读:
重磅!2018年普利策新闻奖公布 | 附完整获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