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B12 仇蝶
「买装备,在体育运动链条里会是生命周期最长的一个环节。」
没动力跑时,酷炫的装备是最好的「强心剂」。晒秀的心理,永远是人性刚需,甚至有人要收获赞之后才能跑起来。
「女生通过买包来犒劳自己,男生则是买装备,而这里面运动装备是除游戏数码产品之外的最大头。跟小资女性迷恋 ENJOY 和小红书是一回事。」
村上春树在谈跑步时爱谈自己的哲学,为了对抗中年危机,李明在自己甩肉的过程中看到了人性欲望下的软肋。
创业近两年,李明自嘲又回到了松胖子阶段,「事情太多,没时间跑了,但装备还在持续更新中」。短平头、白T、迷彩短裤,陷在靠椅里的李明,翘着二郎腿,自得中透出几分无奈。现在看来,get更像是李明为「甩掉中年危机」阴影撞出来的一条小路。
当时李明顶着两百斤的身材,与同事leo对赌减肥,通过长跑和运动,两人都减掉了将近50斤。身体危机是解决了,但精神危机仍在,「身体虽然正常运转,但开始从巅峰状态下滑,爬升速度变慢了。」
齐整的运动装备带来的社交优越感和自我认同,是不少人愿意跑下去的重要动力。「跑马拉松达到十公里后,想超越可能得好几个月,这时,一条缓解压力的压缩裤,一双酷炫给力的跑鞋,更容易带来成就感。」这是李明切身的感受。
但市场上,并没有渠道能建立从标准化商品档案到社区讨论、用户评测再到购买形成的运动装备消费闭环。 李明算过一笔账:运动装备与手机的消费金额、频次相当,1000多块的鞋子,半年三个月就要换一次。「但手机有3C数码网站,运动装备的购买却是脱节的。电商平台的卖家服务也不够专业,面对询问回应都一样。」
运动装备的社群是不少,但大部分是论坛形式。而耐克等大品牌,一直都没有一个能够囊括所有产品的官方产品库。再加上电商平台真假难辨,线下实体店价格又贵。
场地预约可以找「燃」,自我训练可以用「keep」,跑步软件也有悦跑、咕咚之类的一堆,但专门的运动装备选购却有点抓瞎,而迪卡侬显然跟不上「潮装备」节奏和逼格。来自移动端运动爱好者们「欲求」不满的愁苦样子更坚定了李明的判断:运动装备标准化产品社区电商。
球鞋爱好者都知道,那些以赛事、运动员最辉煌时刻为点睛之笔的经典球鞋,往往是站在品牌制高点,但限量发售,很难买到。郑凯、李晨等娱乐明星、陈冠希等潮流玩主也十分推崇sneake潮流文化。李明「get」到了其中的商机,巧妙将NBA的大IP、篮球的普及性与sneaker的专业性结合,全力抢占运动装备市场。
理想很美好,但早期Get还是走了不少弯路。为了获取早期用户,产品上线之初,李明将重点放在了快资讯、聊天以及抢鞋功能上。而根据算法设计的抢鞋功能至今都让李明很得意:「早期0-2万的用户就是靠它突破的,APP在排行榜上的名次也上升了不少。」
但这个「捡漏」的做法很快被NIke官方发现,随着他们新鞋发售策略的线下转移,李明被迫进行产品改版。
但需要调整的远不止这些,扮演着「工具」角色,李明把社区电商、资讯电商的路子都试了一遍。
不管走哪条路,电商变现之路最终还是要回到获客成本和转化率上的,这是唯一的黄金法则。
社区是进入成熟区最慢的版块,被大行业牵引太多,但社区的内容是有沉淀价值的,轻资讯具有即时的参考性。一段时间摸索下来,李明发现「资讯和社区的用户重叠率很低,但转化率都还不错,最终形成了现在UGC&PGC的内容形态。」
「电商来得太快」
「没想那么快走电商变现的路子,纯粹是被投资人逼出来的。」
2015年6月上旬,Get估值已高达2亿,当时形式大好,李明在「观望」最佳融资时机。那时资本寒冬悄然逼近,还在观望中的李明怎么也没想到,一个月之后,同样的数据,估值1亿都没有一家投资机构愿坐下来与他聊聊。
「当时他们要看流水、现金流交易情况,为了拿融资,只能硬着头皮上线电商业务了。」为了造血自救,李明「心一横」,从资讯服务一步迈向了电商。当时日活只有1万用户的get,一个月的交易额居然有100多万,李明又惊又喜。
当时团队规模远跟不上节奏,李明自己带头填单子、寄快递、做客服,「整个人都忙疯了,之前发资讯、做推广的人就在在这个阶段被训练成全能手的。」
尽管如此,李明还是不敢放松:「行情不好的时候,做流水,其实挺痛苦的。」因为早期切入的名牌运动鞋,李明的自主权很有,唯一能「折腾」地就是「保真快速优质的服务」,而买手制模式下的正品保障和物流效率都是「失控」的。
「好在我们拥有品牌鉴定师,算是我们的核武器吧,保真之后,海外物流大家也有心理预期,能接受。」
熬过最初电商试水的阶段,李明慢慢找到了内容转电商的感觉,于是在模式和品类上小心尝试了些新玩法:「海淘帮我们摸清市场情况,不用再摸黑赌。快速判断市场反响,提前备货,自营体验更好。」
2016年1月,Get获得Pre-A轮1000万人民币融资,由博将资本主投,盈动资本和九合创投跟投。李明终于可以先松口气了。
尝到电商甜头的李明,决定再往前跨一步,「鞋用来树立江湖地位,其他产品才是赚钱的武器。」在电商思路上,标品树威信,非标品上的话语权才是真实力。现在get平台上有篮球、足球、跑步、健身、潮流、自行车留个领域2000多个SKU。
「没办法, 拿了VC的钱那是欠着的,他们希望高回报,逼着你每年增长多少倍。」说话时,李明挪了挪陷在椅子里的身体。
「中国版的FootLocker是安全区」
中产消费升级就像一个在半山腰闪闪发光的金矿,所有人都知道它在那里,可没人知道怎样打开它,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李明并不是第一个想在消费升级路上,通过潮牌装备挖金的第一人。
早在2008年,潮流品牌的分众电商网站「YOHO!有货」,就率先扛起了大旗,借助中国潮流产业的发展和YOHO!在平面媒体、网络社区、线下活动等产品的推广,已有200多个品牌在售。2015年时完成了达晨创投、华人文化产业基金、赛富基金等1亿美金D轮融资,年销售额近5亿。
2014年年初,半路杀出了个「么么嗖」,没有库存,靠技术直接去各大品牌官网和电商平台爬虫,搜集来商品的价位、图片、折扣力度等信息,然后将这些数据同步在自家的平台上,供用户查看,堪称完美解决用户在哪能买到想要东西的纠结。
2015年,定位男士精选海淘的XY(XY为男性染色体),也跟风闯入,主打型男轻奢格调生活方式推荐。
对于竞争对手,李明倒是乐观:小资和潮流的冷门产品我反正是持消极态度的。倒是有货的示范效应,让李明更坚信运动潮牌的市场可能性。
为普通人提供一站式运动装备服务的零售商迪卡侬,仅去年一年,就在中国开设了16家新卖场。
「我希望先把六大板块(篮球、足球、跑步、健身、潮流、自行车)运动装备的PGC与UGC做到行业领先,现在我们每个板块都有竞争对手,所以内容和用户测评上必须赶超,才能让用户需求都在平台上完成,形成消费闭环。」
如果说,迪卡侬是众多想要开始运动健身人的第一装备购买去处,李明希望把get打造成「高端版迪卡侬」,「买超装备就是get]。」
「创业的坑都是一样的,公司安全驶向终点才是最重要的。」李明眼里的终点安全活着,并且还活得不错。
李明给get定下的目标是:中国版的FootLocker,北美最大的运动用品经销商,其年销售额有72 亿美金,2015年市值87亿美金。
跑步爱好者都知道,一旦跑步成「瘾」,装备花销自然不会少。从40元的国产跑鞋到上千元的进口跑鞋,从几十元一件的T恤到上千元的压缩衣。有跑步圈的人玩笑说:「跑友买装备有的是按人民币算,有的是欧元结算。」
从资讯、数据分享到垂直电商,李明被催着向前快跑,但电商绕不过成本控制和供应链。如果说,VR、视频直播行业处在风口,可以用资本掩盖商业本质,但如今的电商早已过了风口红利期。「资本对电商要求很苛刻,尤其是垂直类电商,用户体量小的同时必须快速增长,而资本对你的要求是不能烧钱必须盈利。」寒冬还在继续,现在还远未达到李明心中的安全区。
35岁的李明说他已找到定位,「反正就是努力去承担那个责任最大的角色嘛」。现在除了马拉松,李明也开始练起了瑜伽,「非对抗性的运动更能与自己和解。」
且不说在马拉松这条跑道上,李明还能跑多久,但他已成功跑赢了「中年危机」,而现在正在死磕创业这条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