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需要纠正对噻嗪类利尿剂认识的误区
为什么在理论上承认利尿剂的一线降压地位,但在临床上的使用率却非常低,毫无疑问,我们存在对噻嗪类利尿剂认识的误区。即认为只要使用利尿剂就难以避免代谢紊乱;认为糖尿病患者、糖耐量减低者不宜使用利尿剂;认为血尿酸患者不宜使用利尿剂;认为对血脂升高有不利影响;认为不同类型、剂量的噻嗪类利尿剂,在降压疗效和不良反应之间无差异。
以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为例,其病理生理特点主要包含一是RAS过度激活,因此很多指南推荐首选RASI;二是高血糖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组织间隙液体从血管外进入到血管内,从而引起循环血量增高,容量负荷增高。因此,ARB联合利尿剂非常契合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病理生理特点,是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优选联合降压方案。美国ADA指南推荐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方案必须包括ACEI或ARB,若需进一步控制血压可加用利尿剂,且eGFR≥30 ml/min/1.73 m²时,加用噻嗪类利尿剂,eGFR<30 ml/min/1.73 m²时加用袢利尿剂,而没有推荐加用钙拮抗剂。
对糖尿病患者而言,也许应用利尿剂对血糖稍有影响(机制如图1),但从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的长期随访中可以发现,利尿剂对冠心病事件的影响与CCB、ACEI等相比未见显著差异。SHEP研究将新发糖尿病作为终点事件,研究发现氯噻酮组新发糖尿病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13%比8.7%,
P
<0.0001)。在4年的双盲比较后又进行了10年的随访,氯噻酮组和安慰剂组14年内的总死亡率分别为41%和43%,心血管死亡率降低了15%,说明氯噻酮虽然增加了新发糖尿病的风险,但对患者的主要终点事件仍然产生有益的影响,在降低心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方面,利尿剂作用于糖尿病患者比非糖尿病患者更显著。因此,国际上一些综述认为,虽然与CCB和ACEI类降压药物相比,长期使用利尿剂可能增加1%~3.5%的新发糖尿病,但利尿剂对长期心血管事件未产生影响,糖尿病患者从降压治疗中获得的益处远远超过利尿剂带来的代谢不良影响。
图1. 噻嗪类利尿剂引起血糖升高的可能机制
利尿剂对血脂的影响主要是长期大剂量应用噻嗪类利尿剂会导致血清总胆固醇浓度增高,噻嗪类利尿剂对脂代谢的影响与剂量呈正相关。SHPE研究中,氯噻酮12.5~25 mg/d反使总胆固醇轻度下降。另有研究发现,血清胆固醇在使用噻嗪类利尿剂一年升高,以后反而降低。我们知道,高尿酸血症不是CAD发病的独立因素,SHEP试验表明,长期使用低剂量利尿剂对尿酸有轻度影响,但没有证据显示增加了危险性。而HYVET研究随访2年以上的结果表明,与安慰剂组比较,80岁以上患者接受噻嗪类利尿剂治疗,两组的尿酸、肌酐并无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