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福建科普
面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为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环球科学  ·  这种黄色粉末,创下了历史纪录 ·  3 天前  
科普中国  ·  2025 年建议做这 10 ... ·  4 天前  
科普中国  ·  重大专项,正式启动!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福建科普

生活科普 | 暖宝宝好用,但是一定要小心!尤其是这几类人群!

福建科普  · 公众号  · 科学  · 2018-01-31 09:00

正文

在冬天,许多人都会选择使用“暖宝宝”取暖。但其实“暖宝宝”并不是所有人都适用暖宝宝,使用不当还有可能会发生烫伤!快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


暖宝宝是如何工作的?


暖宝宝发热归功于内部发生了一种氧化放热反应,暖宝宝内高纯度的铁粉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释放热量。温度一般在50—60℃之间,发热时间根据产品品牌不同而不同,一般在10-12小时之间。



从温暖变成烫伤


暖宝宝造成的烫伤为低温烫伤,也可称为低温烧伤或低热烧伤,是指机体长时间接触温度50℃的热源,造成从真皮浅层向真皮深层及皮下各层组织的渐进性损害。一般来讲:


49℃的热源持续3分钟便可致表皮损害,超过9分钟表皮就会坏死;接触44℃的热源6小时,可致皮肤不可逆损伤;温度处于44-50℃之间,皮肤受伤程度与接触时间成正比。



暖宝宝产生50-60℃的温度,贴在衣服外部再传递给人体,皮肤能够适应甚至感到舒服,让我们常常忽略了保护皮肤,有时候会忘记取下来。暖宝宝长时间与某处皮肤接触如同“温水煮青蛙”,不知不觉中会造成低温烫伤。




伤者后知后觉,治疗延迟


低温烫伤的创面早期主要变现为皮肤上出现水泡。由于水泡不会被视为严重创伤,再加上大家对低温烫伤的了解不深,且暖宝宝体积不大,带来的创伤面积也不大,其严重性往往得不到重视。


只有少部分低温烫伤患者在伤后1天内就诊,大多数人采取自行处理的方式,在伤后一星期左右出现创面不愈或感染时,方才就诊,入院时创面感染的患者约占到70%。


实际上,看似仅仅是几个水泡,损伤可能已经发展到皮下组织,甚至肌肉、神经、血管。所以,一旦出现疑似低温烫伤的症状,要足够重视,及早就医,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怎样才能只要温暖不要伤害?


暖宝宝导致的低温烫伤并非不可避免,使用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购买时,要注意看清楚外包装是否齐备生产日期、厂名厂址、联系方式、执行标准、有效期限等相关信息;

2.取暖时避免暖宝宝直接接触皮肤,并且避免暖宝宝长时间接触相同部位;

4.睡觉前,务必取掉暖宝宝;

5.不要在取暖器前及电热毯上使用暖宝宝。


以下人群不宜使用


1. 婴幼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