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湛江日报
同城百万粉丝,讲好湛江故事,传播湛江声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格上财富  ·  一文讲透关于DeepSeek的7个核心问题 ·  2 天前  
格上财富  ·  人生建议:先上车,再调整姿势 ·  2 天前  
手游那点事  ·  全年收入804亿,国内“第2”的游戏大厂如何 ... ·  3 天前  
简七读财  ·  过去100年,这类资产更赚钱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湛江日报

世界都是坡头圩大!走,趁墟去!

湛江日报  · 公众号  ·  · 2019-09-18 20:54

正文



最近湛江人的朋友圈和微信群
被一张图片刷屏了
图片里的石头上
刻着“世界都是坡头圩大”
八个醒目的红色大字


“世界都是坡头圩大。
是在坡头区最为流行的一句谚语

相信不少湛江的小伙伴都很好奇
坡头圩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会有“世界都是坡头圩大”的说法?
今天就带大家来了解下


坡头圩




历史悠久

坡头自古就是

中原、古越、海洋、广信

四大文化的交汇之地


“坡头圩” 因地处坡首而得名

最早出现于

明永乐二年(即公元1404年)


当时由于没有固定的市集交易

附近一些村民约定以

地理位置较好、人流较多的坡头圩

作为交易场所

形成了繁华的商贸集市

并以 农历一、四、七日为期


当时的“坡头圩”分为三条狭窄小街——

“老街(后改为东风路)” 是墟上最繁华热闹的一条街市售卖席、包、麻类用品,兼有药、盐、土产糖等副食品店;

“谷行街” 以售卖谷物、花生油、黄豆、烟叶等为主;

“鱼街(后改为胜利路)” 以卖鱼为主,兼卖日常食物。


坡头区位优势良好

百姓淳朴公道

交易童叟无欺

坡头圩因此越来越红火


每逢赶集日

人们纷纷

黄坡、龙头、乾塘、南三

甚至化州、廉江等地涌来


整个圩的面积大约为2平方公里

有主街3条,小街5条

纵横交错

而“圩日”大致就在这一范围中进行


整个圩日集市沿着大路两侧分布

呈混合式

人们在这里进行着

猪苗、三鸟、蛋类、竹器 等物品的交易

人流量最高时超过了20000多人次


那么

“世界都是坡头圩大”

这句话又是怎么来的呢?

有一种说法是

“坡头 大”翻译自法语

是当年入侵“广州湾”时法国人说的

是法国人对坡头人的一句评价

它的原意是全世界都是坡头圩最厉害


时间要回溯到 1899年 ,法国人租借了广州湾,并将坡头设区划入了租界范围,还成立公局对坡头进行统治。


1932年至1935年间 ,坡头地区接连遭受五次大台风和大海潮的袭击,不但损失极大,还导致农田失收,饥荒严重,当地人只得依靠吃树皮海苔充饥。然而,法国当局却不顾坡头人的死活,压迫剥削更加变本加厉。


1936年3月 ,坡头法国当局宣布实行“义务公役法”,规定坡头16至40岁男丁,每月要义务劳役4天,粮食工具自备。如拒绝参加劳役,则每天要缴交代役金“西币”四角。坡头民众得知后当然提出反对,并通过“议员”多次与法国当局交涉,均无结果。


1936年4月24日 ,坡头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法武装暴动。坡头凡16岁以上的村民都全体出动,一万多人扛起锄头、棍棒、刀叉在石角渡集合,到坡头公局示威请愿。有五名农民在与法国官员对峙中当场壮烈牺牲。村民还当着法兵放火焚烧公局楼,迫使法国官员举着白旗向民众投降。此举极大的震撼了法国殖民统治者。当时,法国人议论时局,便流出了“世界都是坡头圩大”这句话。



而另一种讲法则是——

坡头墟地处黄坡、龙头等镇的中心地带

当时雷州、徐闻和海南一带的人到广州

也要经过坡头墟


坡头墟日一般在早上6点便开市

有时趁墟到深夜才结束

上世纪七十年代前

趁墟赶市没有车坐回家

大家都是早上出门,晚上到家

趁墟需要一天的时间


几十年前的坡头墟已经相当繁华

名声响遍世界

上世纪八十年代

不少外国人寄信到坡头墟

直接写“中国·坡头”

由此可见坡头的影响力

因此“坡头墟大”的说法便流传开来

实际上
“世界都是坡头圩大”

这句话的来源还有好几个版本

但是这些版本的内在根源都反映了
坡头人爱家爱乡爱国的情怀


以前因交通不发达

人们赴坡头圩卖东西只能靠肩挑步行前来

后来变成了骑自行车

而现在 则是 或搭车或骑电动车赴圩

有拖拉机或农用卡车的就载着自己的产品来

而步行的大都是集市附近的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