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金错刀频道
点击这里边听边看
尹同跃、王传福,两个安徽大佬,惺惺相惜。
尹同跃曾表示,2024年奇瑞要在新能源领域追赶比亚迪,目标是“
看到王传福的背影”。
王传福也说过
一定要向奇瑞学习,
特别是全球化战略。
在这方面,王传福也曾立下目标:2024年海外销量目标为50万辆,2025年目标为100万辆。
比亚迪的这些宏伟目标,奇瑞却是手到擒来。
2024年11月底,奇瑞就达成了首次年内出口突破100万辆,并且全年出口114.46万辆。
这些数字,不仅创下中国车企出口新纪录,也让奇瑞连续22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奇瑞还首次登上《财富》世界500强企业的榜单,位列385位。
说实话,奇瑞在网上的声量不算大,为此尹同跃还多次说向雷军学习,亲自下场直播。
但目前来看,声量虽然不大,赚钱却不含糊。
最会拿捏老外的,为何是奇瑞?
奇瑞,太奇葩
2024年的奇瑞,依旧是朵奇葩,褒义的那种。
具体成绩如下:
年营收首次达到48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
年销量首次突破260万辆,同比增长38.4%;
年出口汽车114万辆,同比增长21.4%;
年销售新能源汽车58万辆,同比增长232.7%。
燃油车、新能源汽车、出口,全面开花,全面提速。在国产品牌里,这样的表现可谓独一份。
其中最难得的就是:其海外市场的销量,占了总销量的近半壁江山。
其实如果是了解奇瑞的人,对于老外们给奇瑞捧场,应该不会感觉太意外。
相比同行,在出海这件事上,
奇瑞起了个大早,赶了个好集。
早在2001年,奇瑞就向中东出口了第一批汽车,开启了海外销售的序幕,成为国内最早向海外出口整车的车企。
2003年,奇瑞就成立了国际部,系统性地进军海外市场。作为对比,5年后上汽集团才将其乘用车公司荣威市场部旗下海外业务科升级为海外业务部。
起初,奇瑞的策略是
“钻空子”。
20年前,外资品牌和合资品牌纵横国内外汽车市场。
当时声名不显的奇瑞,把主要目光放在对外资品牌依赖度较低、仍以性价比为导向的市场,比如南美、非洲及中亚地区,先建立起得以在海外发展的根据地。
靠这样步步为营,截至2024年底,奇瑞已经把车卖到了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
难得的是,
打着性价比旗号的奇瑞,也打出了被当地人认可的口碑。
在俄罗斯,奇瑞连续多年获得了俄罗斯“最受欢迎的中国汽车品牌”称号。奇瑞在俄罗斯的销售网络,规模仅次于俄本土的伏尔加汽车。
在智利,奇瑞也成了当地的畅销品牌。自2007年进入智利以来,奇瑞在智利的总销量已突破30万辆,奇瑞在智利的销量一度占据了智利市场15.6%的份额。
在巴西,其总统曾将奇瑞的瑞虎8当做竞选用车,还用它接待了来访的马斯克。
当然在销量方面也不遑多让,2024年1月-7月,奇瑞在巴西市场的累计销量达到27839辆,同比增长120%,连续5个月跻身巴西汽车销量排名前十。
在巴西,有人甚至还会以自己的高价车置换成更为便宜的奇瑞……
在国内相对低调的奇瑞,在海外刷足了存在感。
奇瑞出海,让王传福都羡慕
2024年,全国“销冠”比亚迪累计销量突破400万辆,同比增长超四成。
如果说哪里还有美中不足的地方,大概就是出口了。
比亚迪在2024年出口40.77万辆,同比增长71%。尽管增速迅猛,但离过去定下的2024年出口50万辆的目标仍有距离。
王传福说要
向奇瑞学习,具体该学什么呢?
先说一个相对虚的:
口碑。
车企顺利出海的关键点是什么?尹同跃曾回答过这个问题,被他排在第一位的关键点就是
“珍惜口碑”
,并告诫同行“不要没准备好就出去了”。
2021年,奇瑞旗下的星途揽月正式登陆俄罗斯,售价为306.99万-359.99万卢布(约合人民币26.70-31.31万元),起售价比在国内贵了9.81万元。
卖这么贵还有人买单,
质量
占了很大因素。
网上有个视频,俄罗斯销售在卖奇瑞汽车,为了证明质量,这个200斤壮汉直接站在车门上,叫着“你看这车门,严丝合缝,进口车质量就是好”。
此外,口碑不仅限于车本身的质量,也包括
服务
。截至目前,奇瑞在海外建立了超过1500家经销和服务网点。
但归根结底,要让当地人认可,还需要更硬核、更深入的打法。
第一是技术积累。
奇瑞是国内最早研制出自主发动机的车企。并且到2010年,奇瑞已经完成了从车身、底盘,EMS(发动机管理系统)到CVT无级变速箱这些汽车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与生产。
在十多年前,一个中国自主车企,能完全掌握汽车三大件以及发动机管理技术,这份技术实力算是相当深厚。
第二是本地化。
奇瑞将“本地化战略”称为“In Somewhere,For Somewhere”。
比如在南美,公路条件不好,山路多、山坡多,就需要对出口南美的车做动力提升,来提高加速性能和爬坡功能。
到了中东,沙漠多,空气中漂浮的沙粒会加速车辆部件的磨损,于是就针对出口中东的车做加强密封性处理,让沙粒进不去。
本地
化的另一个体现是:多交朋友、少树仇敌
。
要实现这点,最重要的便是能带着大家一起吃肉喝汤,而不是自己独赚。
2023年2月,奇瑞宣布将在阿根廷投资4亿美元建厂。
去年4月,奇瑞和西班牙汽车公司Ebro-EV Motors成立合资公司生产新型电动汽车,创造了1000+个就业机会。奇瑞也成为第一个真正在欧洲拥有整车生产基地的中国汽车品牌。
目前,奇瑞已经在海外建立了6个研发基地和10个生产基地。
中国车企,越来越懂拿捏老外
2023年,中国正式超越日本,拿下了汽车出口第一大国的称号。
2024年,中国依旧稳坐汽车出口第一的宝座。
数据显示,2024年汽车出口641万辆,同比增长23%;汽车出口额1174亿美元,
在中国出口总额中占比从1.7%上升到3.3%。
越来越多老外,购买中国车,认可中国车。
但即使做到了第一,挑战依然在。
2024年,中国汽车前十大出口国为:俄罗斯、墨西哥、阿联酋、比利时、沙特阿拉伯、巴西、英国、澳大利亚和土耳其。
另外从结构来看,2024年的出口汽车中,接近80%是平价燃油车,平均售价10多万元。
因此,在欣欣向荣的景象下,明显能感受到两个瓶颈。
一个是出口集中在汽车产业欠发达地区,还没能在西欧和北美等大型市场彻底立足;一个是利润的天花板也有限。
因此,
不论是为了销量还是利润,欧美市场都是必争之地。
只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2024年9月27日起,美国将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关税税率上调至100%。
此外还有技术禁令。2025年1月,美国发布对中国网联汽车的软硬件禁令,禁止销售或进口中国和俄罗斯的部分联网汽车软件和硬件,软件禁令从2027年车型开始生效,硬件禁令从2030年车型开始生效。
欧洲市场的态度同样不算友好。
2024年10月29日,欧盟委员会宣布结束了反补贴调查,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为期五年的最终反补贴税。
冲破桎梏、改变偏见的关键,奇瑞这些年的打法其实可以借鉴一二。
特别是:
带着大家一起吃肉喝汤,而不是让人觉得是去抢饭碗。
上文提到与奇瑞合作的西班牙汽车公司Ebro-EV Motors,是一个西班牙老品牌,1907年就创建了,在西班牙颇具知名度,但在2021年,其最后一家工厂就已关闭。通过和奇瑞合资,这个老品牌复活,还拉动当地就业,奇瑞由此赚了不少好感。
其他展示“共赢”态度的做法还有收购海外品牌、技术共享、海外建厂等。
其中海外建厂,可以说是最被当地人重视的一点。以意大利为例,当地特别希望中国车企去当地建厂,但前提是雇佣当地工人,使用当地零部件供应商。
这些正如尹同跃曾分享的奇瑞出海经验那样:先予后取。
他补充道:“每进入一个海外市场之前,应当先思考能为当地带来什么,创造什么价值,而不是先想着能获得什么,能卖多少车。”
拿捏老外,不能只靠打打杀杀,也要靠人情世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