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教育工作挑战机遇并存,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对人才结构规模和能力素质提出新要求。
市教委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国教育大会和十二届市委五次、六次全会部署,扎实抓好工作落实:
一是加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全年新增公办园和社区托育托额1.42万个,新增23所普通中学
。
实施义务教育强校提质行动,打好优质均衡组合拳,有力推进普通高中“双新”,特色普通高中建设成效彰显。
新增8所老年大学
,深入开展“双元制”职工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网络更加细密。
二是优化学科布局和培养模式。
新增
4所
博硕授权高校和
110个
急需博硕学位点。调整约
8%
本专科专业点,理工农医类本科和专科招生占比分别增加
3.7个
、
3.6个百分点
。推行重点产业“住企培养”,针对急需紧缺领域举办专项班。
三是提升高校创新服务能力。
深化布局高校基础研究和战略科学家领衔的有组织科研攻关,上海高校获“国自然”立项数再创新高,获全国科技“三大奖”数量持续增加,获第九届全国高校哲社研究优秀成果奖占全国
12.6%
。
深化大学科技园体制机制改革,高校创新创业氛围更加浓厚。
2025年,上海要坚持“基点”和“龙头”两手抓:
一方面,大力促进教育公共服务优质化均等化。
重点关注五个新城和南北转型区域,重点供给普通高中学位资源。
新增3000个公办幼儿园托班托额
。抬高义务教育发展底部,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落实学生
每天
校内校外运动不少于2小时
,做好“双减”中的科学教育加法。
另一方面,加快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支撑科技自立自强
能力
。
人才培养上
,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建立人才需求分析和清单发布机制,分类改革拔尖创新人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毕业生去向调查制度,把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作为评价高校办学重要依据。
科技创新上
,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布局未来学科,实施AI赋能学科跃升计划。打造高校基础研究高地,挖掘用好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潜能,营造良好的高校科研生态。深化大学科技园改革创新,提高成果转化效能。
近年来,大学生求职就业问题愈发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推动高校培养的人才更适应市场需求,符合发展需要,市教委有哪些考虑?
周亚明表示,
受办学惯性和学科传统影响,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还有差距
。我们花了很多精力为大学生就业开拓岗位,服务对接,但是从长远来看,培养的人才和社会的需求之间的匹配度是一个重要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
引导学校从“有什么专业就培养什么人才”转向“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周亚明提出,
下一步,市教委将从以下两方面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