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第一教育
“第一教育”是《上海教育》杂志公众微信号,并联合了《现代教学》《成才与就业》《教育参考》、上海教育电视台“教育新闻”栏目等媒体,致力于成为专业的教育资讯服务者,与教育管理者、教师、家长实时互动,提供最前沿、有用的教育资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FT中文网  ·  “海拔1049”:阿尔卑斯山深处的艺术能量 ·  10 小时前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  ·  做好稳外资“加减法” ... ·  22 小时前  
新消费日报  ·  老铺黄金要调价了! ·  昨天  
中欧商业评论  ·  杭州为什么难以追赶?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第一教育

在这场“民生”主题记者会上,上海市教委主任周亚明详解2025年教育工作热点

第一教育  · 公众号  ·  · 2025-01-18 17:26

正文

2024年上海怎样改善教育质量?2025年将如何继续提升?


怎样推动高校培养的人才更适应市场需求,符合发展需要?


1月17日下午,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市政府 民生主题记者会 上海 市教委主任周亚明 出席记者会,介绍上海民生服务保障等有关情况,并回答相关提问。


2024年,教育工作挑战机遇并存,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对人才结构规模和能力素质提出新要求。 市教委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国教育大会和十二届市委五次、六次全会部署,扎实抓好工作落实:


一是加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全年新增公办园和社区托育托额1.42万个,新增23所普通中学 实施义务教育强校提质行动,打好优质均衡组合拳,有力推进普通高中“双新”,特色普通高中建设成效彰显。 新增8所老年大学 ,深入开展“双元制”职工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网络更加细密。


二是优化学科布局和培养模式。 新增 4所 博硕授权高校和 110个 急需博硕学位点。调整约 8% 本专科专业点,理工农医类本科和专科招生占比分别增加 3.7个 3.6个百分点 。推行重点产业“住企培养”,针对急需紧缺领域举办专项班。


三是提升高校创新服务能力。 深化布局高校基础研究和战略科学家领衔的有组织科研攻关,上海高校获“国自然”立项数再创新高,获全国科技“三大奖”数量持续增加,获第九届全国高校哲社研究优秀成果奖占全国 12.6% 深化大学科技园体制机制改革,高校创新创业氛围更加浓厚。


2025年,上海要坚持“基点”和“龙头”两手抓:


一方面,大力促进教育公共服务优质化均等化。 重点关注五个新城和南北转型区域,重点供给普通高中学位资源。 新增3000个公办幼儿园托班托额 。抬高义务教育发展底部,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落实学生 每天 校内校外运动不少于2小时 ,做好“双减”中的科学教育加法。


另一方面,加快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支撑科技自立自强 能力


人才培养上 ,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建立人才需求分析和清单发布机制,分类改革拔尖创新人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毕业生去向调查制度,把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作为评价高校办学重要依据。


科技创新上 ,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布局未来学科,实施AI赋能学科跃升计划。打造高校基础研究高地,挖掘用好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潜能,营造良好的高校科研生态。深化大学科技园改革创新,提高成果转化效能。


近年来,大学生求职就业问题愈发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推动高校培养的人才更适应市场需求,符合发展需要,市教委有哪些考虑?


周亚明表示, 受办学惯性和学科传统影响,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还有差距 。我们花了很多精力为大学生就业开拓岗位,服务对接,但是从长远来看,培养的人才和社会的需求之间的匹配度是一个重要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 引导学校从“有什么专业就培养什么人才”转向“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周亚明提出, 下一步,市教委将从以下两方面来推进:


一方面,要跳出学科“自转”小逻辑,融入科技和经济发展主战场“大逻辑”。


一是让学校找准新定位。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突出面向国家战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战略急需人才;应用型高校突出面向行业产业办学,构建需求主导和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艺体类等特色型高校突出服务对应行业,培养专业化人才。


二是让办学适应新变革。 动态调整优化培养结构和招生规模,稳步扩大理工农医类招生结构规模。比如2024年到2026年三年时间,理工农医专业门类本科生招生的占比要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硕士研究生招生占比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重点投向三大先导产业、数字经济等国家和上海需求缺口大又急需的领域。


三是让专业贴近新需求。 优化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相互匹配、相互促进。


另一方面,分类实施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差异化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超常规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 围绕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引导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前瞻布局未来学科,对接科技和产业前沿,超前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人才。


二是需求导向培养应用型“冒尖”人才。 围绕产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遴选特色鲜明的理工类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试点,强化AI赋能,探索“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培养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需要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三是实践取向培养技能型“巧匠”人才。 结合行业生产、技术发展的需要,用企业订单培养、校企精准协作等方式,供给能源交通、公共卫生与医药、养老护理、城市更新等超大城市运维和民生领域紧缺人才,培养技术技能骨干。


周亚明谈到,希望通过这些努力,把大学“象牙塔”建成精准适配社会的“人才库”,为社会提供更多有用的人才,让大学生找到更多用武之地。





信息来源:上海教育

题图由AI生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