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际循环
《国际循环》于2004年创刊,由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担任总编辑,以“同步传真国际循环进展”为办刊宗旨,以循证医学理念为指导思想,采用全媒体组合报道模式,致力于为国内广大心脑血管临床、教研人员搭建一座与国际接轨的桥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医学影像沙龙  ·  经常遇到的不规则骨性突起,你会诊断吗? ·  昨天  
医学影像沙龙  ·  看完1000张CT的脖子,这下有救了! ·  3 天前  
Clinic門诊新视野  ·  40岁男子吃5种降压药,血压仍“失控”肾动脉 ... ·  3 天前  
医学影像沙龙  ·  眶内侧高密度,您知道是什么吗?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国际循环

OCC 2022丨华语国际论坛:华人医学大师谈结构性心脏病

国际循环  · 公众号  · 医学  · 2022-06-05 18:21

正文



2022年5月25日-5月29日,第十六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 2022)以全线上形式举行。由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徐亚伟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龚辉教授担任坛主的华语国际论坛,在5月29日举办了“来自华人医学大师主题讲座”专场。本场会议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吴永健教授、香港亚洲心脏病中心林逸贤教授和中国台湾台北振兴医院殷伟贤教授主持。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的

新技术、新理念和新器械


吴永健教授首先分享了TAVR的一些新技术、新理念和新器械。随着国内TAVR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国产TAVR器械以及一些的新技术和新理念的应用也更加广泛。如冠脉保护技术、瓣膜可回收技术、3D打印技术、影像融合技术、介入封堵技术、左束支起搏技术等;多平面测量理念、AR解剖双锚定理念、极简式理念等也被更多医师所关注。吴永健教授表示,经导管瓣膜介入治疗作为一项相对年轻的技术,未来的可能是无限的,创新则会引领未来的发展方向。


主动脉瓣狭窄病人的终生管理

中国台湾台北振兴医院殷伟贤教授重点讲解了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终生管理。TAVR目前可以用于不同风险程度的患者,对于不同年龄患者,TAVR也是优先选项。随着TAVR应用的低龄化,对于年龄<65岁的低风险患者,由于植入的瓣膜要伴随患者时间更长,瓣膜的耐久性需要大家持续关注。考虑到未来再次瓣膜植入问题,TAVR-in-TAVR 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同样需要进一步验证。因此,希望大家能够关注TAVR患者的终生管理,平衡治疗方案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TAVR手术的ABCD四大要素

——来自中山的经验


自从2010年葛均波院士开展国内首例TAVR以来,国内专家、术者逐渐总结出了独具特色的经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周达新介绍了TAVR的中山经验,总结为ABCD四大要素,即Access,入路处理;Balloon,球囊扩张;Crossing,跨瓣;Deployment,瓣膜释放。每一个要素都包含了诸多细节,比如A要素包含了术前CT评估、术中造影、微穿刺、缝线固定大鞘等;这些经验同时也极大提高了TAVR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如球囊扩张阶段的“小球囊扩张策略”使得中山医院TAVR术后起搏器植入率在10%以下,另外还可以减少冠脉堵塞和主动脉瓣环破裂风险。

二尖瓣及三尖瓣

介入治疗现状和进展

中国香港亚洲心脏中心林逸贤教授分享了二尖瓣及三尖瓣介入治疗现状和进展。从当前临床研究数据来看,关于MitraClip应用于DMR(退行性二尖瓣反流)和FMR(功能性二尖瓣反流)已经有了较多数据;对于中危DMR患者以及TMVR的RCT研究由很多正在进行中;在影像方面,TEE图像效果越来越好;医师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器械可以选择。相对二尖瓣,三尖瓣介入治疗相对而言缺少更坚实的数据,对医师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