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三周,我走神的时间不超过一个小时。我以前也参加过很多培训,但在一土却体会到了从未有过的安全感,安全的环境能让老师处在最佳的学习状态。”
参加一土暑期教师培训(以下简称PD)的数学兼科学老师王老师 ,这样回忆培训经历。
▲
点击播放,走进一土PD课堂
我们常说,
教育是一个灵魂影响另一个灵魂,想要培养内心充盈的孩子,首先要有内心充盈的老师。
一土学校从创校第一天起,就致力于做一个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和
“以教师为中心的学校”
。
两年来,一土一直在通过打造一个充分赋能教师的支持体系,为老师创造高信任的文化和环境,让老师在“舒展”工作的同时,还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和职业成长。而PD则是教师支持体系中最核心的一部分。
不同于普通宣讲式的培训,一土的PD就像一土以学生为中心
的课堂
一样,给了老师们一次换位思考的机会,让老师当学生,来深度体验什么是学生本位的学习、如何让学习更有效地发生。
“相比高大上的理论,我们的教师培训更看重实用性。希望在培训后,老师能带走很多直接可以在课堂使用的工具和技巧,同时更好地提升老师们的自我效能。”
——一土教研副校长Brad
于是,三周的时间,一土的老师们每日穿梭在室内体育场和各个教室,完成了围绕开学典礼PBL(
项目制学习
)、学习共同体、各学科分组教研、开学准备等多项任务。
一土创校第一年,有一个来自北大的教育学博士来一土观课,在一个小时之后走出教室时,对一土的课堂有一个非常简洁的评价,那就是“安全”。
事实上,“安全感”对于孩子和成人而言都十分重要。
不出所料,许多新老师在谈及PD的感受时,第一个关键词也是“安全”。
学校友好、安全、放松的氛围让新老师们很快融入其中。
“我能感觉到一土对教师的尊重和爱护,它是一所真正以孩子和教师为中心的学校,让教师能够将精力真正放在孩子和教学身上。临近开学时,小月校长问教师,‘你们想什么时候开家长会?’在这里,老师有很多的自主权。虽然我已工作近20年,但我却像刚参加工作时那样激动兴奋,迫不及待要和家长见面。”
——一土一年级马老师
“教育的认同很重要。选择一土的前提是大家有共同的理念。教育没有绝对的真理,没有哪位老师的理念绝对‘正确’。一位老师对学生的观察和管理经验,安到另一位老师的班级就不一定适用。一土不是一个讲究权威的地方。对于一件事,即便某个老师有‘答案’,也不会急于公布,而是等待大家一起共鸣。”
——数学兼科学老师王老师
▲
一土教师们共同制定的一土PD公约就是友好和安全的最好例证
三周的培训以年级为单位,中外老师们混搭在一个组里讨论问题。每一次布置讨论议题的时候,PD主持人Brad都会反复确认每一个小组都能做好双语翻译,每一个老师都能清楚流程,并留时间让大家就流程和任务提问,确认每一个老师都感觉“安全”。在每一次“画廊漫步”彼此反馈的时候,老师之间的反馈也是友善、具体、有帮助的。
PD其实也是一土课堂的一个缩影。在一土的日常课堂中,教师们也会细致观察每一位小土豆的状态和需要,营造安全放松的课堂氛围,适时调整课堂管理和教学方式,并引导小土豆们彼此协作、共同学习,彼此给予温暖的反馈,让小土豆们在课堂中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学习内驱力创造力。
▲
小土豆们第一天返校定立的班级公约
让老师们像小土豆一样安全放松,一样遵守公约,老师们才能真正看到和走近孩子,感知真实的课堂。
谁说不是呢?
对此,Brad认为PD的安全分享环境部分取得了压倒性的成功:“在PBL的PD周里,每一个关键学习点之后,我们都会停下来反思,让教师们表达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恐惧、担忧、兴奋等。此时不需要反馈,教师之间的无声共鸣就能自然而然发生。老师们会发现,
当自己有机会向他人分享的时候,自己的担忧是多么微不足道,而我们创造的专注、安全的分享环境也让教师们更加舒适。
”
新教师培训第一周的主题是让各年级老师分组,设计故宫开学典礼的项目制学习。这已经是一土老师们第三年以项目制学习的方式来设计孩子们在故宫的开学典礼,面对这个体现了中华璀璨文明的,世界上最大、最宏伟的木质古建筑群,老师们展示出了无边的创造力和极强的团队协作能力。
“以前去故宫的时候只要跟着安排走就行了,自己不需要考虑太多。但带着项目制学习的任务去探究故宫和设计路线,我就必须真正站在学生的视角和心理去看待故宫的一切,去考虑如何将学科学习融合到故宫游览中,激发孩子们的思考和内驱力,让孩子们有所收获;同时还要考虑到孩子们的体能、兴趣以及心理等,甚至连去洗手间的环节都要仔细安排,尽力让孩子们感觉舒适和有收获。”
——二年级数学老师赵老师
故宫归来之后,各个年级的老师经过设定目标、明确产出、提出驱动问题、小组讨论和听取反馈,最终经过迭代设计稿才确定方案。
在反馈阶段,主持人Brad还特地请来了运营团队的成员分别进各组轮流听取陈述,让每一组组员都有机会陈述小组设计稿,并在一遍遍陈述和听取反馈的过程中,不断地让这场活动更好地回归以孩子为中心的学习设计。
▲
开学典礼手册封面
▲
K年级故宫学习手册页面之一
▲
二、三年级的故宫学习手册页面之一
本次PD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一土教研副校长Brad这样看待教师PD和PBL:
“教师天生就是终身学习者,他们渴望新的想法和实践来改进教学技能。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我效能,这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探索和实施新的概念和策略。在教育方面,一个教师的教学效果越好,就越有可能尝试新的教学策略。
PBL一直是一个很难的焦点,在特定的PBL教学实践中缺乏清晰性,教师需要从教学的舒适区中挣脱出来。但由于教师缺乏直接的和二手的PBL经验,所以很难在实践PBL时感到特别有效。
我在High Tech High的PBL培训中学到,要将PBL的整个项目进行分解。项目分解能够让老师从开始到结束都参与其中,并观察记录学生们的项目过程。
当老师们完成这个项目时,我介绍了具体的教学策略。 作为我们“教学工具箱”的一部分,教师们在每天结束后反思这些策略,并在晨犀(一土的教师辅助工具和家校沟通平台)上发布记录,以便将来再次访问。
正如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所描述的,我已经做了几年的PBL,但PBL模型对我来说从来没有更清晰的意义。‘教学工具箱’和这些具体的教学策略却让我的教学实践和PBL真正发生关联,真是太棒了!
另外,我们还运用‘鱼缸讨论’(An Inner-Outer Fishbowl Protocol)的方式让教师们通过听取反馈,更深入地讨论规范策略制定,有的老师认为这样的方式十分有效,并会运用到将来的课堂中。
完成了项目的一个阶段之后,我们通过案例分析回顾整个流程:一起学习了BIE PBL手册中一个完整的PBL教学案例;接着,老师们据此设计了整个PBL过程的阶段策略和时间线。这是一个很好的回顾和总结,对项目规划十分受用。
最后,我们从PBL的教学效能量表中设计了一项小型评估,以了解新老师在PBL PD周的成长。教师从三方面对两个主要问题进行了自我评估:
参加PD的一位老师对我说:‘我曾经也参加过一次PBL培训,那是一场关于理论和制作各种海报的讨论,培训结束后,我依旧感觉云里雾里。而一土的PBL PD让我意识到课堂实践和体验PBL的巨大价值,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将所学付诸实践!’”
▲
教师对于PBL的反思
的确,这一周的PD没有手把手告诉教师应该如何教学,而是给教师一个脚手架,让教师真正参与项目实操设计,在培训中不断引发教师自我思考,在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不断迭代、递进、深化自己的认识,调整、完善自己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