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之路——新时代中国画新典范”大型系列活动由艺术类核心期刊《艺术市场》杂志社主办,《艺术市场》惠风书画院、《艺术市场》美术馆承办,李回源策划。此次活动是在成功举办“高峰之路——新时代语境下的中国画传承与创新”系列活动基础上的进一步延续和提升。目的是通过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主办的大型艺术类核心期刊《艺术市场》杂志与中国画领域理论家代表尚辉、王平、于洋的对话,诚邀盖茂森、张复兴、老圃、孔维克、马海方、林容生、王辅民、喻慧、马刚、马顺先、王平11位艺术家,共同探讨“高峰之路——新时代中国画新典范”这一主题,为新时代中国画发展确立新标杆、树立新榜样,为新时代中国画发展的“高峰之路”起到真正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也希望借此契机“抛砖引玉”让广大艺术家主动“去伪存真”、树立“高峰意识”,探索通往“高峰之路”的思想和方法,主动承担起复兴文化中国梦的历史责任。
文/尚辉
《美术》杂志社社长兼总编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我与王平既是多年的好友,也是共勉的同仁。他在从事美术编辑工作之余倾心艺术创作。虽然在一些人看来仅是业余爱好,但在我看来他是一位专业的画家。倘若从事艺术评论的人不懂得绘画,那么往往是在隔靴搔痒。虽然从人文和历史的角度去研究艺术史也无可非议,但艺术史的研习终究离不开对艺术作品本体的深入分析,这既是当今艺术史研究中的一个难点,也是不可忽视的缺憾。
王平《亭云图》
69
×
46
cm 2018年
我之所以说王平是一位专业的山水画家,是因为他对山水画评论与创作的理解相互统一,他既用至高的标尺来评判别人,也以这样的尺度来鞭策自己的研究和创作。王平的画作在格调上不仅超出了同辈,而且超过了一些比他年长的山水画家,这些成就都是得益于他对中国绘画精髓的深刻理解与感悟。虽然王平的山水画创作历程有限,但是他的确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山水画的笔墨技巧掌握得非常充分,而且在研究艺术史和创作中也深受恩师王伯敏的影响。
王平《彩云凝水图》 46
×
45cm 2018年
王平的山水画属于清新、飘逸、温婉一路,没有过多地去夸大笔皴墨法的结构,而是在笔墨逸度之中追求一种淡雅的志趣。透过他的画面,会让我们想到元四家中的倪瓒和王蒙,因为其中既有倪瓒疏简幽淡的格调,又将倪瓒的折带皴与王蒙的牛毛皴结合在一起。同时,王平的作品中也能看到沈周、文徵明等明代画家的特点,尤其是在解索皴的笔触中又带有点子皴,从而凝聚出的静雅气格成为王平山水画的最重要特点。
王平《横山梵音》38
×46cm 2018年
由此可见,王平在创作中所关照的山水并不是去写生真实的山水,他也不屑于把真实的山水照搬到画面中,而是追求用笔墨的逸度、放松的心态以及飘逸的灵魂来抒写心中境界,这才是他的高妙之处。因此,王平的画作尽管尺幅较小,但境界总是深远而阔达。我相信王平是当代文人绘画的探索者和追求者,只是他的工作性质掩盖了“画名”。通过本次展览会让我们看到一个在艺术创作上有追求、有成就的画家王平。
王平《云起秋水上》46
×46cm 2018年
王平,字乔笙,博士,安徽桐城人。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艺术信息中心主任
《中国美术报》执行总编辑
国家一级美术师
文化部中国画学会理事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杭州市美协副主席
浙江画院特聘画师
安徽大学兼职教授
王平《绮园》41.5
×46cm 2018年
王平《云山古道》
69
×
46
cm 2018年
王平《云山度水》
70
×
46
cm 2018年
王平《雁荡清音》
69
×
46
cm 2018年
王平《雁荡秋云》
69.5
×
46
cm 2018年
王平《无题》
69.5
×
45.5
cm 2018年
王平《无边云山一亭收》
70
×
46
cm 2018年
王平《古道云水》
68
×
47
cm 2018年
王平《荆溪白石出》46
×69cm 2018年
王平《流云图》
69
×
46
cm 2018年
| 微信编辑:凯航 |
AM 新媒体矩阵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