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因生吞鱼胆导致器官衰竭的病例,并解释了鱼胆的毒性及中毒症状。文章提醒人们避免听信偏方食用鱼胆,同时提供了防止鱼胆中毒的措施。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春节期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接连抢救两名因生吞鱼胆导致器官衰竭的患者。
这两名患者分别是吴女士和谢某,前者因听信偏方生吞鱼胆后出现急性肾衰竭和肝衰竭,后者则是典型的鱼胆中毒引发的急性肝衰竭。
关键观点2: 鱼胆的毒性。
鱼胆胆汁含有多种毒素,其中氢氰酸的毒性比同剂量的砒霜还大。这些毒素无法通过加热、烹煮或酒精破坏,因此生吃、熟吃、泡酒吃都有可能导致中毒。
关键观点3: 鱼胆中毒的症状。
鱼胆中毒后发病迅速,潜伏期半小时到6小时左右。早期症状包括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随后可能出现皮肤黄染、肝区疼痛、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和休克等症状。
关键观点4: 如何防止鱼胆中毒。
了解鱼胆的毒性,切勿听信偏方;宰杀时务必清理干净鱼胆;若不慎将鱼胆弄破,应切除沾染胆汁的鱼肉,严重时需整条鱼丢弃;谨防鱼胆汁溅入眼睛,以免导致结膜炎、视力减退甚至失明。
正文
春节期间,湖北咸宁的吴女士在制作腊鱼时,
就着白酒生吞了一颗鱼胆
,不久便出现
呕吐、腹泻、头痛、头晕
等症状。送医后,她的病情急剧恶化,被连夜转诊至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图源: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医生检查发现,吴女士已出现
急性肾衰竭、肝衰竭,并伴有凝血功能障碍
。好在经过紧急抢救,3天后,吴女士终于脱离生命危险,并于2月3日康复出院。
除夕当天,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又收治了一例来自武汉新洲的鱼胆中毒患者。
据了解,年近七旬的谢某因
听信鱼胆能治病的偏方
,生吞了鱼胆,随后出现
呕吐、腹泻
。在当地医院接受多次洗胃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他被紧急转诊至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医生判断,谢某属于典型的
鱼胆中毒引发的急性肝衰竭
。经过救治,谢某成功脱险,于2月4日康复出院。
鱼胆即鱼的胆囊,位于鱼类躯干部腹侧,主要用于容纳鱼类肝胰脏分泌的胆汁,起消化作用。
鱼胆胆汁含有胆酸、氢氰酸、水溶性鲤醇硫酸酯钠、组胺等多种毒素,其中毒性最大的是
氢氰酸,其毒性比同剂量的砒霜还大
。
加热、烹煮或酒精都无法破坏这些毒素,因此即便
将鱼胆蒸熟食用或是用酒冲服鲜鱼胆,仍可能导致中毒
。
⚠️虽然并非所有鱼胆都有毒,但人们常食用的淡水鱼,如
鲫鱼、青鱼、草鱼、鲤鱼、鲢鱼、鳙鱼、武昌鱼
等的鱼胆均含有毒性。因此,最安全的做法就是避免食用所有鱼类的鱼胆。
鱼胆生吃、熟吃、泡酒吃都有毒。那么,其他动物的胆呢?
医生提醒,
蛇胆与熊胆
需经过特殊处理方可入药
,且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切勿随意为了进补、养生而擅自食用。
鱼胆中毒之后,发病速度很快,潜伏期为半小时到6小时左右。
-
腹痛、腹泻、恶心、呕吐
等消化道症状通常最早出现,多发在服用鱼胆后1-14小时。
-
数小时后可出现
皮肤及巩膜黄染、乏力、纳差、肝区疼痛、少尿、无尿、面部及双下肢水肿、腰痛
等症状。
-
随着病情进展,肾脏、肝脏、心脏等器官功能受损,出现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和休克
,危及生命。
明确鱼胆中毒后,应立即就医,
彻底洗胃或催吐
以清除体内毒物。在医生指导下,可服用一些能保护胃黏膜、延缓胆汁吸收的药物或食物。
重度鱼胆中毒患者应尽早接受
血液透析治疗
,能短时间内有效清除体内毒素,减轻对器官的损伤。
1.了解鱼胆的毒性,
切勿听信鱼胆能明目、可治病的偏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