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电影铺子
铺子每天为您奉上各种电影大餐,电影小吃,生活甜点,荤素搭配,常吃不累!欢迎关注,欢迎分享~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  ·  开售 | ... ·  2 天前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  ·  开售 | ... ·  2 天前  
张小北  ·  //@cinekino:转发微博-20241 ... ·  5 天前  
广电独家  ·  遇见桃花源 行见昆仑山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电影铺子

和《霸王别姬》比肩,这部R级片靠的不是情欲

电影铺子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10-05 22:33

正文

放眼中国电影史,辉煌的1993年至今还被广大影迷铭记。


那一年,我们凭借《霸王别姬》拿到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目前也是唯一一个)戛纳电影节最高奖项——金棕榈奖



作为华语影坛艺术成就最高的影片之一,《霸王别姬》带来的辉煌似乎并不是那么“纯粹”。


当年,因为评委们争执不下,戛纳电影节史上出现了第二次双黄蛋的局面,与《霸王别姬》分庭抗礼、平起平坐,同获金棕榈大奖的还有另外一部电影。


今天,铺子就来聊聊这部片——


《钢琴课》



单看评分:


国内,豆瓣 8.0 VS 9.5(Top250 No.2)。




国外,IMDb 7.6 VS 8.1



《霸王别姬》完胜。


那么,这片究竟好看在哪,竟让评委们如此纠结?


先说故事。


开场,1852年,苏格兰。


女主艾达是一个哑女,自六岁起她就没有说过一句话。


丈夫早逝,独自带着女儿生活的她听从了父亲的安排,远嫁到新西兰孤岛,嫁给了一个名叫斯图尔特的美国殖民者。



小船搁浅,母女俩坐在空旷的海岸上和众多行李中,等待着斯图尔特的到来。


然而,才刚刚见面的两个人就因为行李问题争吵起来(艾达借女儿的嘴)


分歧点就是那架钢琴。


路途泥泞,人力不够,斯图尔特想舍弃钢琴,艾达却坚持要带走。


艾达从小失语,是钢琴一直在陪伴她,钢琴是她的嘴,更是她的灵魂。



可新任丈夫并不懂她,在他看来,这只是一件浪费人力的废物罢了。


没有话语权的艾达就这样把她的“灵魂”留在了海滩上。


海滩上孤零零的钢琴就好像预示着婚后的艾达:风雨飘摇,遗世独立。



钢琴让艾达日思夜想,无奈之下,她找到邻居乔治·贝恩斯,请求他帮忙,带她去寻找钢琴。


乔治答应了。



一望无边的海滩上,艾达忘我地弹着琴,小女孩高兴地手舞足蹈。


乔治吹着海风,呆呆的看着她,内心似乎被什么东西触动了······


乔治找到斯图尔特,和他做了一笔交易。


他以土地为交换条件,换得了那架钢琴,然后请艾达做自己的钢琴老师。


唯利是图的斯图尔特自然是答应了。



乔治这么做,难道是真的爱上了钢琴吗?


呵呵,不要太天真哦!


才上第一节课,乔治就暴露了他内心深处最迫切的想法。


他知道艾达对钢琴强烈的需求,于是提出了一个条件:想要换回钢琴,需要艾达付出点代价。



比如,摸一下手臂,艾达可以换回两个键;


躺在他身边,换回五个键;


脱掉衣服,换回十个键······



直到两人发生关系。



艾达想过拒绝,但她不能倾诉,也无人倾诉,更不能放弃视之为生命的钢琴。


然而,这一次又一次的“钢琴课”却好像让艾达变了一个人。


她不再像个男人似的冷冰冰的,而是开始关注自己的容貌,也开始回味和想念乔治带给她的感觉······



她爱上了乔治,可乔治却想要终止这段关系。


他把钢琴送给了艾达,没有任何附加条件。


艾达抚摸着得之不易的钢琴,但并不像以前那样醉心于琴声——她有心事了。



斯图尔特发现了他们的秘密,他把艾达囚禁起来。


他没有戳破,是想再给对方一次机会。


但爱,能囚禁吗?


艾达派女儿给乔治送了一个琴键,上面写满了她的爱意。



可惜,这个琴键被斯图尔特半道截胡。


暴怒之下的斯图尔特举起了斧子,砍下了艾达的一根手指······



看到这,基本上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影感受已经显现出来了。


一种认为:女主极度自私、无道德、伤害了他人;



另一种认为:女主内心独立,在精神上自足,这是一部堪称完美的女性电影。



分析女主,我们先从她身边的男性下手。


首先必须说明,女主生存在一个完完全全的男权社会之中。


父亲的一句话,她就必须漂洋过海嫁给一个素未谋面的陌生男人。


婚后,丈夫并不理解他。


因为斯图尔特把钢琴留在了海滩,艾达只好在桌子上画一个键盘,假装在弹琴。



斯特尔特发现之后不觉得自己哪里错了,反而认为艾达“神经有毛病”。


仆人劝他:


宠物和主人也需要时间去适应,宠物也不会说话。


看出来了吗?这里的人只是把艾达当成一只宠物,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乔治呢?


他把钢琴送给艾达的理由,只是感觉自己像个嫖客。


他后悔自己对艾达做出这种下流和不耻的举动,他觉得这对艾达不公平。


艾达来找他,他却要把她赶走:


艾达,我不开心。因为我想念你,因为我只想着你,什么也做不了,这是我痛苦的原因。我患了相思病,吃不好,睡不好。所以,你如果没带任何感情来的话,请你离开。



他追求的是两个人精神上的平等。


没有阶级,不分贫贱的平等关系,才有可能擦出爱的火花。


这也是艾达会爱上乔治的一个因素。


从被迫接受被安排的婚姻,到主动追求爱情,艾达的心里是不断转变的。


所以,女性意识的觉醒,才是这部影片一直贯穿的主题。


在这部片里,男人可以作为“展示品”(乔治有一幕全裸),女人也可以有欲望,这一点在其他影片中很难如此赤裸裸的展现出来,至少在那个年代。



不难看出,这种细腻的影片出自女性导演之手。


简·坎皮恩,新西兰人,她是第一个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女性导演(至今也是唯一一个)


从处女作《甜姐妹》开始,她就一直在从女性角度出发,表现其觉醒和成长。


简·坎皮恩


她的创作理念也一直是为女性人物发声:


女导演实在太少了。这么多年来我们接受的许多事物都来自于男性,女性的声音没有被听到。两性之间的各种差别使得男女观察世界、看待事物的角度都有所不同。


这种差异不应该被忽略。


就拿这部影片来说。



从男权主义的视角上看,婚后三番两次出轨的女主无疑是“罪大恶极”的。


但站在女性的角度看,离开那个把自己视为玩物、没有任何感情的陌生人,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错了吗?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人会不喜欢这部电影。


因为这种女性意识的觉醒,有人会害怕。



以女性为主导的影片,女主角自然是影片的灵魂。


当年,西格妮·韦弗、詹妮弗·杰森·李、伊莎贝尔·于佩尔等当红影星均参与试镜,而霍利·亨特能脱颖而出,靠的是什么?


或许是勤奋+表演才能吧。


片中大部分的钢琴曲是自幼学习钢琴的霍利·亨特自己弹的。


为了角色她还自学了手语,不仅如此,片中女儿的手语也是靠她教会的。



没有一句台词,霍利·亨特却能用眼神和肢体语言刻画人物。


最精彩的就是断指那一幕。


高潮之后,配乐戛然而止,无声的世界里只有无声的艾达。


艾达的眼睛占满了整个屏幕,空洞、绝望、不甘、倔强······一个眼神,数不尽的情绪都包涵在其中。



凭借艾达这个角色,霍利·亨特横扫了包括奥斯卡、戛纳、金球奖在内的各大国际电影节的影后桂冠,从此蜚声国际影坛。



其实除去女主,真正能拔高和强化这部影片思想深度的,是结尾艾达与钢琴沉入海底的一幕。



在深海里,艾达告别了过去,将自己的一部分灵魂埋在海底。


在现实中,她开始学习说话,并时不时地想起沉在海底的那架钢琴,幻想自己浮在上面。


平静的海底,只有她自己,寂静无声。



她只有死过一次,才能享受完全不被束缚的宁静。


这一刻,艾达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救赎。



电影铺子

微信 | movpuzi

电影大餐、生活甜点,荤素搭配,常吃不累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