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 作者:靳小凡 来源:小凡聊书(ID:wenlandushu) | 编辑: 猫豆腐 |
你被地图炮过吗?
“广东人什么都吃,虫子、老鼠……”
“我跟你说,河南到处都是骗子和偷井盖的。”
地图炮也不限于地域,还有可能是“当官的没一个好货”,“90后就是娇生惯养”,“做销售的只会花言巧语”等等。
对于这种行为,我们或许嗤之以鼻、或许愤怒回击,殊不知,开地图炮背后的心理,几乎每个人都有。
地图炮在心理学上叫做——易得性偏见(availability bias):易得,即事物使人印象深刻,在大脑中更容易被唤起。
相对于抽象的信息,生动具体的信息更容易使人印象深刻,印象越深,我们就越高估事件再次发生可能性。
如果你曾经被河南人骗过,又得知自己的一位朋友被河南人骗过,恰巧在网上看到一个人也被河南人骗过,你是否会得出结论:河南人骗子就是多?!
很可能会,因为你经历了活生生的案例,印象太深刻了。
对看见、听闻、特别是亲身体验到的事,我们会给予过多的重视。
如果我举的这个例子还不足以让人信服,来看心理学家做的捐款实验。
心理学家先给参与者5美元让他们填一些问卷,然后问他们愿意从这5美元里拿出多少捐献出来,解决因食品短缺引发的难题。
第一组参与者看到了一组统计数字:非洲的马拉维有超过300万的儿童因饥饿而营养不良;第二组参与者看到的是一个骨瘦如柴的非洲小女孩照片。
显然,300万儿童的饥饿问题,要比一个小女孩的饥饿问题严重得多,但是人们的选择恰恰相反:给小女孩的平均捐款是300万儿童的整整两倍!
这背后的原理就是人的易得性偏见:
我们对抽象的统计数字十分冷漠,但活生生一个人的形象却能唤起深深的同情心。
为什么罗尔的一篇文章,就能获得270多万的募捐?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罗一笑小朋友的形象,太鲜明了。
现在一些公益组织也很清楚,没人喜欢干巴巴的统计数字。要想留下深刻印象,必须唤起我们的易得性偏见,所以他们学会了把统计数字形象化,比如下面这个:
2014年,美国有8124人死于枪杀。
美国三亿人口,8124人死于枪杀……这有什么特别的吗?是严重还是不严重?我们对此完全没概念。
《纽约时报》上的一篇文章,为了让人们感受到枪支泛滥的严重性,对这句话做了一番特殊处理,来看这篇文章是怎么解释这组数字的?
他们用一张图表,对比了不同国家人们死于枪杀的概率:
在美国死于枪杀,相当于在美国死于车祸
在日本死于枪杀,相当于在美国被闪电电死
在英国死于枪杀,相当于在美国被拖拉机怼死
……
这样我们一下子就感受到:在美国死于枪杀有多容易,而在别的国家死于枪杀的机率有多低。
不止公益组织,广告商也在用「易得性偏见」影响我们。
如果只说:“香飘飘奶茶,一年卖出七亿多杯。”我估计效果很差,因为对于奶茶卖七亿杯到底是个什么概念?我不知道。
但是一旦加了后面一句“杯子连起来可绕地球两圈!”,七亿杯这个数字一下子就生动起来,甚至在大脑里形成画面感,这句广告词也因此人尽皆知。
说到底,易得性偏见的本质在于:
我们的大脑不喜欢抽象的东西,而偏好用生动具体的事物来理解世界。
这也是为什么高中学习牛顿第二定律F=ma(力=质量*加速度)的时候,我们也要借助想象一个运动的小车或小球,才能理解。
说到这儿,有的朋友可能想问,那我们要怎么做才能避免易得性偏见呢?其实解决办法我已经给了:认识到易得性偏见的存在本身,就能削弱它的影响。
这个过程中,其实就是在调用你的元认知能力,所谓元认知,是对思考过程的反思:
只有意识到思维过程中谬误的存在,才可以能动地去改变它,元认知仿佛为思维过程按下了停止键。
事实上,易得性偏见也仅仅是认知偏见(Cognitive bias)的一种,人类的认知偏见甚至有十几种之多。
在这个领域,诺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也是该领域的奠基人,他写过一本名气很大的书《思考,快与慢》,值得一读。
另外还推荐一本国人写的小书《别做正常的傻瓜》,把认知偏见的主要结论都给概览了一遍,通俗有趣,适合入门。
学以致用:如果哪天新闻联播上报道,有个3人的持刀杀人团伙在全国各地流窜作案,不分男女老少地乱劈,行动极其隐秘,手段残忍无比,分尸活埋无所不能。
此时我你建议最好不要这样:
做个理性的现代人,学点人类认知偏见的知识,还是蛮有用的。至少你不至于吓得头屁分离:)
作者简介:靳小凡,擅长心理学和读书,用心理学的帆,读书的浪,引领你的思维升级。
● ● ●
社长问:
你遭遇过哪些令人无语的地图炮?
评论区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