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生大学
学习学习再学习,七年就是一辈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桦爸聊升学  ·  教育部公布!2025考研人数,再降50万! ·  昨天  
桦爸聊升学  ·  教育部公布!2025考研人数,再降50万! ·  昨天  
公务员说公考  ·  388万!考研的人一年比一年少,学历内卷越来 ... ·  昨天  
老俞闲话  ·  老俞闲话丨川滇横断之旅(第十天)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生大学

除了理财,还有一个被80%的人遗忘的能力

新生大学  · 公众号  · 教育  · 2017-04-13 08:18

正文

   
  阅读时间
  4 分钟


    ▲


有多少人害怕面对选择?请举手。

如果你颤巍巍地举起了小手,不要觉得孤单,因为这类人群甚至多到了创造出一种幸福的心理疾病 —— 选择恐惧症

百度上是这么解释这种病症的:患上这种病的人面对选择时会异常艰难,无法正常做出自己满意的选择,在几个选择中必须做出决定的时候很恐慌,惊慌失措,甚至汗流浃背,最后还是无法选择,导致对于选择产生某程度上的恐惧。

然后很多人终于给自己不会选择找到了一个出口,原来我是 “病人”,这不能怪我,然后心安理得听从 “命运” 的安排。

但你可曾想过,不会选择和不会游泳、不会骑车、不会英语有什么本质区别呢?实际上就是一种能力的缺失,是能力,都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练习具备的。


最近有个朋友问我:“我看了一本书,说的是一家公司最好不要有多于九层的管理,然后我现在待的地方只是一个小部门,一共有三十多个人,但却有三层管理了,这样是不是不太好?”


是你,怎么选?


既然今天聊选择,那我们再看几个熟悉的场景:


你兴致勃勃准备去看一场电影,落座后刚看不到 10 分钟,发现是部烂片,这个时候,你是硬着头皮继续看完,还是果断起身走人?

你的公司有种风气,下了班老板不走,大家都不走。即使手上没什么事,也在那硬耗到晚上9、10点才离开。如果是你,你是走,还是不走?


我们无时无刻都在面对不同的选择。但实际上,我们又从小缺失了 “选择” 这一课。大多数孩子从出生到上大学,甚至选专业、选工作、选配偶都被父母长辈包办。


大学之前,我几乎不需要做任何选择,连每天穿什么衣服,学校和父母都安排好了。带着 “零选择” 我单行线冲到了高考,当我面对众多大学和眼花缭乱的专业,突然就需要作出人生第一个重大选择的时候,我傻眼了,我完全不知道该怎么下手。


这个时候,我只能把选择权又交给了父母,填报了军校,然后你看,我甚至连毕业后的工作也不需要选了!



很长一段时间,我觉得我去军校是没有选择的,事后我才意识到,我其实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因为不选择,本身就是一种选择,这也是很多人自以为的 “这是命运的安排” 最客观的解释。

大家一定经常听到 “要是当初选择……就……” 的句式,可事实上,如果你不是一直重视培养自己的选择能力,现在一个新的选择摆在你面前,你依然会不知所措。

现在你该明白,学会选择其实是一门值得严肃认真对待的学问。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用到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看字面不太好理解,它的英文是 First Principle,就很好懂了,我翻译成 “首要原则”。

这个概念解释起来就是,让我们不要受其他因素影响,不管做什么选择,都以最根本的那个原则为参照点,不断用那个参照点为自己纠偏。

当理解了这个概念,其实运用起来很简单,就以上面几个场景做例子:

场景一:关于公司管理层这个问题的本质,TA 不是关心这个公司如何优化架构的问题,显然这是老板应该操心的。TA 心中想问的,应该是 “我需不需要换工作”。

一份工作值不值得你继续下去,它的 First Principle(以下简称FP)不是公司架构多少层,领导好不好,关系融不融洽…… 这些当然不是完全不需要 care。


但是注意,如果用 FP 去衡量,显然最重要的是,这份工作能不能够让你成长,从而使你在职场中不断升值,最终让你配得上更好的待遇。

反过来说,如果一份工作待遇不错,也很舒适,你和同事关系融洽,但是你在这份工作中已经学不到任何东西,每天只是简单重复,这个时候你反而要警醒,慎重地思考,自己要做出改变,要么要求老板给你更重要的岗位锻炼,要么就要考虑换份工作。

场景二:你并不是专业影评人,你去看电影的 FP 只是愉悦自己,那么一旦发现这是烂片,就不应该舍不得付出的票价而强行把自己摁在椅子上,一边不耐烦一边咒骂着看完,这个时候你既牺牲了好情绪,更损失了宝贵的时间。所以,果断走人是最佳选择。

场景三:工作既是为了挣得一份薪水,最重要的是提高自己。加班如果只是为了图个表现和名声,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就违背了 FP 原则。这个时候,最明智的选择应该是果断走人。

实际上现在很多优秀的公司,已经不再用加班积极性这种笨指标来考量员工了,罗辑思维团队就没有固定上班时间,没有 KPI,靠的是建立起来的团队信任(这里面当然有方法和技巧)。

当然有些例外情况,比如公务员、国企员工等,加班有其特殊的职业生态背景,也不能简单说下班就拍屁股走人,有机会单独开文再说。



关于选择能力的锻炼培养,最近学习笑来老师的文章,提出一个方法:


1. 面对一个选择,拿出纸笔开始罗列筛选条件;


2. 为每个条件重要性打分,而后重新排序,可以是 1~5 分;


3. 考虑每个条件的必要性,打分只有 1 和 0,要么有必要,要么没必要;


4. 三十分钟之内,结果就会一目了然;


5. 第二天再花三十分钟重新仔细过一遍 —— 如果选择本身的重要性很高,那么就可能重复更多次。


有这样一个案例,亚马逊在创业之初卖的第一件商品是书,为什么这样选,而不选别的产品?


杰夫·贝索斯在一次私下的分享中提到他们当年为什么选来选去,最终选择书作为他们的主营产品:


市场一定要足够大,品类必须有长期成长性,消费者复购率要足够高,更重要的关键在于,我们要选择一个售后成本很低,甚至干脆没有售后服务的商品!


世事往往是这样,中国人用 “马后炮” 形容那些事后显得异常简单的 “秘密”。可实际上,简单并不等于容易。


能够做出这样高质量选择的团队,做不成大事才是奇怪。从这个角度望过去,你可以看看你朋友圈中有的微商选择的商品,从开始就注定了很难成功。

很多人在恋爱婚姻上很是纠结,常常莫衷一是,不知道选哪个好,最后成了剩男剩女。

我一个朋友慧子,恋爱婚姻顺利且幸福。我问她秘诀,她说:“‘合适’是她最看重的要素(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FP)。即使遇到了互相喜欢的人,但是不合适,我也会果断放弃。”

她把 “合适” 细化为 4 个必要条件:本地,门当户对,价值观相近,相爱

于是她一直等待,直到遇到后来的老公,觉得完全符合她的必要条件,然后几乎是没有犹豫就决定在一起了。

反观身边很多恋人经常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异地节假日回谁家探望父母、价值观不和引起的各种纠纷矛盾。


他们一路走来,已经 3 年,感情好得还像初遇一样。有人羡慕她运气好。但实际上这根本就不是运气问题,而是她做出了清晰且必要的选择。


每个人在适龄期都能遇到足够多合适的人,但因为设置过多不必要的条件,挑来挑去,经常是越挑越差,甚至挑到最后没得挑了,把自己剩下来,还怨天尤人搞不清楚真正的问题所在。

人生虽长,但紧要处往往就那么几步,要想在大的选择面前不迷失、不纠结、不逃避,就应该从每一个小小的选择开始,锻炼自己的选择能力,不要再将选择权双手奉送给所谓的 “命运”。


    ▲


作者简介:


队长,新生大学作者、读者、践行者。新生大学号:GJBC66。曾在《新生大学》刊发《父母受骗,我的责任是什么?》《在跑步这件事上,你是不是又半途而废了?》《大咖区别于吃瓜群众的重要标签:“变现能力”》《像孟母三迁一样重建你的微信社交圈》《我这么拼,还不是为了60岁以后还能ZUO》


校订:吴巍、姚色丰

图源:本文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


一句话,一张图



新生大学精选文章,建议你也读一读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至相应文章)




 戳原文,了解新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