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文化有腔调
文化高地,文艺之美。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当代  ·  钱锺书:窗 | 立春 ·  3 天前  
成都日报  ·  今日立春,来成都体验过年的N种方式 ·  3 天前  
成都日报  ·  今日立春,来成都体验过年的N种方式 ·  3 天前  
鸡西新闻网  ·  立春逢初六 | ... ·  3 天前  
为你读诗  ·  初五:愿新年有钱有闲,自在如风 ·  4 天前  
为你读诗  ·  焦虑时,读一读哲学,很有必要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文化有腔调

范雨素为何会刷屏朋友圈 | 企鹅问答

文化有腔调  · 公众号  · 文学  · 2017-04-25 20:57

正文

企鹅号即将上线问答功能,目前正在内测阶段,会由内部邀请优质自媒体号运营者回答用户问题,建设社群共享知识。以下为精选问答。

《我是范雨素》这篇文章为什么会在友圈刷屏?


企鹅号:大树李

《我是范雨素》这篇文章,具备了很多能成为爆款文章的条件,这些条件中有次要的,也有主要的,分别说下:


1. 文中塑造了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范雨素母亲这个形象,是个火辣辣活生生热腾腾的人物,是女儿的偶像。生了五个不省心的娃,为他们操心一辈子,大儿子想复读,她供着;想当文学家,她支持;想娶媳妇,她去给说。大女儿从生到死,一直没断了给治病。小儿子赌博丢了官,她护犊子。小女儿范雨素离家出走,带着俩娃回家投奔她,她都竭尽所能包容她爱他。到81岁高龄,还在为孩子们的拆迁款忙活,被拽脱臼。这个人物让每个人想起自己的老娘,可能这些事都没经历过,但总感觉自己妈跟她很像。


2. 她用了文学化的写法,以小说的笔触在写作。可能是因为小说读的比较多,范雨素在人物塑造,故事演进方面很有铺陈层次,娓娓道来,关键处给你一下狠的。看她的经历,容易想起很多文学名著的人物,比如被男人耽误,独自拉扯孩子的苦命女芳汀;从小饥一顿饱一顿的大卫·科波菲尔;十几岁打工糟尽白眼的炸酱面馆小弟岳云鹏……


3. 居然很不错的文笔。这么说可能对工友同志们不敬,但我想很多人再看这篇文章之前,得知是一个在京打工的育儿嫂写的文章,脑海中大概有个预期:不管故事如何,文笔应该有缺漏。但没想到一读下去才发现,人家读的书比我们不知道多到哪里去了。不仅如此,写作技巧也是杠杠的,小包袱铺得不着痕迹。比如她说12岁去流浪时,打定主意要去南方,因为小时候看到一篇故事,说北京有个好心人,专门救助流浪在外的苦命人,把睡在水泥管里冻坏了腿的人救出来,送他去医院救治。我看的时候原以为这位好心人可能转战南方,她要去投奔人家,结果没想到话锋一转:“我对这个故事印象深刻,知道如果去北京流浪,会把腿冻没了。”


4. 经历的魔幻性。由于我国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造成了一种文字素材不均衡,简单讲就是,大城市有文化的人写的他们的故事,我们看的够不够的了;广大乡村、小城镇里蕴藏的无穷无尽的故事,限于那里的人的文字水平,我们无缘看到。而像范雨素这样,既经历过足够多的苦日子,又有足够好的文字功底把它写出来的人,其实是不多的。她只是平实地把经历叙述出来,那种事实自身的力量就足够击中人了。她写的是现实,我们看到了魔幻性,同在一个国家,经历如此不同,这事儿本身就挺魔幻的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