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冷炮历史
三观尽毁莫流泪,冷吧渡你入正途~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下五千年故事  ·  记者问邓小平: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 ... ·  2 天前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  李伟 | 中晚唐辽代天德军史事考释 ·  4 天前  
历史大学堂  ·  女人动情后,才会有的表现 ·  2 天前  
鱼羊史记  ·  女人动情后,控制不住的6个生理反应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冷炮历史

极地武士:芬兰陆军和民兵的近身格斗训练及作战心理研究

冷炮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20-10-25 14:39

正文

在1939-1940年的“冬季战争”中,看似弱小的芬兰陆军经受住了战火考验,没有在和苏联红军的较量中败下阵来。除了老生常谈的一些原因之外,芬军之所以能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他们十分重视步兵的近身格斗训练(Käsikähmätaistelu,  KKT) 。

芬兰正规军和民兵组织都非常重视服役人员的体能训练。早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芬兰就已经在武装部队中推广学习各种武术和格斗术,其中包括来自日本和朝鲜半岛的柔道、空手道、跆拳道以及合气道等搏击技术,以及使用刺刀和匕首进行的白刃战训练。到了30年代中期,近战技术训练已经在新兵的训练课程中完全推广开来——芬兰是一个武德充沛的国家,来自边远地区的人们尤其好斗,十分喜爱打架和亮刀子,拳打脚踢,白刃翻飞的近战训练自然会让他们趋之若鹜。几乎每一个芬兰士兵都练出了一身好功夫,他们常常会把夜幕降临之后的森林变成苏军谈之色变的修罗场。

20世纪20年代的芬兰民兵宣传海报。

芬兰近身格斗训练体系的创始人是来自图尔库(Turku)的古斯塔夫·约翰尼斯·林德伯格(Gustaf Johannes Lindbergh ),他是瑞典人后裔,家族世代从事海运。20年代,林德伯格来到日本,帮助家族处理公司业务,在这期间,他对日本武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开始拜师学艺。

古斯塔夫·约翰尼斯·林德伯格(1888-1970)

早在学生时代,林德伯格的摔跤和拳击水平就已经相当好了,他曾经多次被选中参加校队和市代表队,参加芬兰本土的运动赛事。来到日本之后,林德伯格从柔道和空手道开始学起,还曾经师从合气道创始人植芝盛平,他很快就掌握了许多日本武术、剑术技巧,后来又从住在日本的朝鲜武师那里学会了跆拳道。

1929年,林德伯格学成回国,在坦帕雷( Tampere)开办了自己的武馆,这里的居民政治分歧很大,左右两派不停争斗,诉诸暴力更是家常便饭。他向当地的保守派工人和民兵们传授近距离格斗术,但这些学生并不怎么争气,经常在斗殴中败下阵来。由此,林德伯格意识到,无论是他之前掌握的拳击和摔跤,还是他后来学习的东方武术,其实都只是“运动”,在实战中并不实用。经过潜心研究,他创立出一套进可攻、退可守的格斗术,尽量减少各花拳绣腿,只保留各类武术中最为基本的部分。街上的大乱斗一时半会儿还没有停歇的意思,林德伯格就这么带着学生们一边打,一边完善自己的格斗术。

几年之后,他终于琢磨出了近身格斗的基本原则,这是对东方武术和西方格斗术兼容并包的结果:

·防守时,动作和行为要尽量自然流畅,进攻时,出招要果断坚决。

以及进阶原则:

·进攻和防守可以同时进行。
·同一防守动作切勿两手并用。

林德伯格的学生中有一些预备役军官,他们认为林德伯格的近身格斗术非常具有实战价值。1931年,林德伯格被聘为坦帕雷民兵组织的近战与体育教官,他结合部队实际情况,把自己的理论进一步发展完善,并逐渐走向正规化。耐力和心理训练被引入训练之中,军中常见的芬兰刀(Puukko),砍刀,匕首,刺刀、工兵铲,乃至棍棒和枪托的使用都成为了近身格斗术的一部分,如何用冷兵器和拳脚功夫悄无声息地消灭哨兵的战术也被纳入其中。1933年,以林德伯格名字命名的格斗训练体系正式成为了步兵训练科目。

林德伯格带领民兵训练近身格斗

传统的芬兰刀,样式各异,可能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芬兰刀刀刃较短,没有护手,容易滑脱,而且很难捅死人。对于芬兰人来说,芬兰刀其实是一种劳动工具和饰物,而不是武器。


这两种都是现代制造的芬兰砍刀,刀刃粗重,可以视为大型化的芬兰刀,一般用于在灌木丛里开路。除了砍刀之外,剑、马刀和日本武士刀在芬军中也非常受欢迎。

1933年,坦帕雷民兵和预备役军官向曼纳海姆等芬军高层领导表演了近身格斗术,曼纳海姆表示非常满意,任命林德伯格出任芬兰陆军的近战与体育总教官。1934年中旬,林德伯格走马上任,近身格斗训练得以在正规军、民兵、以及军校和高中快速推广开来。与此同时,林德伯格继续改进近身格斗术理论,更加强调耐力和保持情绪稳定,同时要求训练者磨练意志品质,从而时刻保持警觉,做到攻守同步,快准狠地消除威胁。近身格斗训练分为基础和进阶两档,训练强度很大,凡是在芬兰武装部队服役的人员,无论男女老少都必须学习。

林德伯格在表演徒手格斗技巧。

近身格斗训练一方面增强了芬军的战斗力,另一方面帮助参训者培养了积极进取的心态,参训者普遍都非常喜爱这套训练课程,有人认为,这是他们所接受的军事训练中最有用的科目。在“冬季战争“期间,一些前来观战和助战的外军人士注意到,熟练掌握近身格斗术的芬军官兵战斗力堪称恐怖,挥舞着大砍刀和工兵铲的芬兰人,有时一下子就能把敌人的脑袋或者胳膊腿给劈下来。

在近战时,士兵可以利用工兵铲完成拍击和劈砍等动作,如果将铲头的边缘磨利,还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在切磋匕首使用技巧的芬兰士兵。

1934-1936年间,林德伯格和两位在武馆里认识的心理学家合作,下了很大力气研究近战的心理方面内容。他起初认为,学习近身格斗术的学员存在怯战心理,他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帮助学员克服,但成效一般。在经过研究之后,他意识到这其实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对暴力本能的厌恶和抗拒,而不是简单的怯战心理,克服起来没有那么简单,而且,士兵在上了战场之后也同样需要克服这种本能。其后,他开始和心理学家开展系统研究,如何从心理层面来提高士兵的战斗效率。

西班牙内战期间,有一些芬兰志愿者赶赴西班牙,站在国民军一方参加战斗,这为林德伯格他们的研究提供了研究对象和数据支持。经过长达两年的研究之后,林德伯格得出结论——即便是志愿参加战斗的士兵,也仍然会十分抗拒杀死敌人。实战中大约只有20-25%的步枪兵会主动向敌人开火——这还是热爱狩猎的芬兰人的数据,来自其他国家的志愿者开火率更是只有15-20%。士兵们敢于从容赴死,但却不敢大开杀戒。而那些操作远程武器杀敌的官兵,因为并不需要杀死视距内的敌人,心理负担要轻许多,所以就会比步枪兵更加无所顾忌。如火焰喷射器一类的特种武器,和机枪一类需要多人操作的武器,开火率也会高上许多。如果有长官在场督战,开火率会直线上升。但如果任由士兵们自由射击,绝大多数战斗人员都似乎无法或不愿意主动开火击毙敌人。

芬兰士兵都是天生猎手,图中的两名士兵击毙了一头鹿,杀鹿容易,但杀人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此外,他们还总结了一些战斗期间的典型生理反应,如血管收缩、视野收窄、呼吸急促,以及”战或逃“应激行为。林德伯格还发现,在战况过于激烈的时候,大量的士兵会出现压力性腹泻,甚至大小便失禁的状况,有大约25%的老兵承认他们在战场上尿了裤子。一旦残酷的激战告一段落,一部分士兵会认为自己暂时安全了,他们的副交感神经就会发生反应,表现出极度的疲惫和嗜睡行为。这时的部队尤为松懈,如果敌人再次进攻,就非常容易出现巨大伤亡。

尿裤子的德国小兵,电影截图。

对于芬军而言,林德伯格等人的研究成果极为重要,人类本能严重影响军事效率,步兵15-20%的开火率简直就像图书管理员只有15%-20%的识字率一样荒唐。林德伯格随即开始着手研究如何提高开火率,并取得了成效。林德伯格的措施包括把圆心靶换成人形靶标,以及利用中弹后会倒伏的人形靶标训练士兵快速射击。通过上百次的射击训练让士兵形成条件反射,只要看见人形的目标出现在眼前,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开火。观摩芬兰士兵射击训练的外国记者这样写道:(芬军)射击时表现得和机器人别无二致,准确率奇高,端枪就射,毫无表情……

林德伯格采用的人形标靶。

到了”冬季战争“期间,芬兰步兵的主动开火率上升到了90%以上,杀敌毫不手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