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医疗影像领域,素有“GPS三巨头”的说法,分别指通用电气(GE)、飞利浦(Philips)和西门子(Siemens)。
很长一段时间内,在需求巨大的中国医疗影像设备市场,“GPS三巨头”基本垄断了CT、核磁共振仪、大型X光机等高端医疗影像设备的供应。
2022年8月22日,承载着中国高端医疗影像设备领域国产替代需求的联影医疗,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发行价109.88元/股。
当天收盘时,联影医疗股价涨幅64.93%,市值接近1500亿人民币。
此后2个月的时间,联影医疗市值峰值一度超越1700亿人民币,不仅坐稳了“医疗影像第一股”的宝座,而且在A股的医疗器械公司中,市值仅次于迈瑞医疗。
2年后的2024年9月18日,联影医疗股价已经下跌至92元/股,创下上市以来新低,其市值距离巅峰时期已经整整蒸发了1000亿。
业绩增速的大幅放缓,是联影医疗股价持续低迷的一个重要因素。
2024年上半年,联影医疗的营业收入约53.33亿元,同比增加1.18%;对应实现的归属净利润约9.5亿元,同比增加1.33%。
相比于上市后多年仍然能保持15%~20%的业绩增速的迈瑞医疗,联影医疗的这个业绩表现显然难言稳健。
如果仔细翻看联影医疗的财务报表,不难发现,上半年1.33%的净利润增速,其实还有会计规则的功劳。
在2024年上半年,联影医疗大幅提升了研发费用资本化的比例,如果按照去年同期的
研发费用资本化比例计算,净利润甚至呈现负增长。
客观来说,业绩的低迷,主要原因并不在联影医疗本身,更多还是整体市场环境的影响。
从国外市场的角度来讲,联影医疗仍然在保持不错的增速,这和公司努力推进国际化的战略有关。
在联影医疗推出的超120款产品中,40款通过了欧盟CE认证,47款通过了美国FDA510(k)认证,其他海外市场的认证产品数量为67款,覆盖59个国家和地区。
2024年上半年,联影医疗实现了国际市场收入9.33亿元,同比增长30%,国际市场收入占比达17.5%,同比提升近4个百分点。
所以,国际市场的增速还是相当不错的,问题出在了国内市场。
从2023年下半年以来,行业反腐政的不断加码,医院的设备采购工作不可避免会受到影响,同时此前被寄予厚望的医疗设备更新政策也未完全落地,国内市场的需求释放受到了明显的压制。
简单说就是,现在各行各业花钱都谨慎了,医院也不例外,同时医院还叠加了系统性反腐的额外因素,使得设备采购工作雪上加霜。
回到根源上来说,还是因为联影医疗目前主要依赖于国内市场,如果能做到像迈瑞医疗那样海外收入占比接近40%,则国内市场的波动对于整体营收的影响要小很多。
除了业绩影响之外,股东的减持也是不断压制股价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为昔日一级股权投资市场的“当红辣子鸡”,联影医疗的股东列表中聚集了数十家大大小小的投资机构。
2023年8月22日,联影医疗有5.39亿股首发原股东和首发战略配售股份上市,占总股本比例的65.44%,是解禁前流通盘的1078.60%,按照当日价格计算,约合解禁市值707.67亿元。
这部分解禁的股份中,相当部分被有退出需求的股权投资基金持有,这给二级市场带来不小的抛压。
甚至,联影医疗的员工持股平台也在不断变现。
2024年7月24日,根据联影医疗公司员工持股平台出具的《关于减持计划时间届满暨减持结果的告知函》显示,员工持股平台通累计减持近750万股,套现金额达到8.94亿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