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看理想
“看理想”诞生于知名出版品牌“理想国”,以“做出版”的态度,开发视频节目、直播、音频及周边产品等一系列媒介,探寻文化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91运营网  ·  91运营网vip会员早鸟票抢座ing!! ·  5 小时前  
运营研究社  ·  小红书养生“一姐”出现了!1年卖出4000万 ... ·  10 小时前  
运营研究社  ·  《运营总监实战手册3.0》包邮送,真香 ·  昨天  
91运营网  ·  91运营网vip会员早鸟票抢座ing!!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看理想

她们为什么自杀?

看理想  · 公众号  ·  · 2024-05-09 13:25

正文

事件之泪:流落至公交车站,一位无家可归的女性之死》
21岁“胖猫”因情感纠葛跳江自杀的事件仍在持续发酵,目前,该案件已正式交由公安机关处理。


自杀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2023年国家卫健委报告显示,我国城市、农村人群自杀率分别为3.59/10万和8.25/10万,自杀已成为我国15-34岁年轻人群的第一大死因。


在19世纪,法国社会学教授埃米尔·涂尔干在《自杀论》中,首次以社会学视角对自杀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而在国内,民国时期的诸多学者也进行了多维度的自杀研究,其中备受关注的议题,是女性自杀问题。


在今天这篇文章中,健康人类学、医学社会学学者景军将重温涂尔干与民国时期学者的自杀研究差异,进而探讨女性自杀背后的家庭压迫与社会不公。


讲述 | 景军

来源 | 看理想节目《谈病说痛》


01.

关于自杀议题的中西方研究

埃米尔· 涂尔 的自杀学说, 在全球范围内有着广泛影响。 但事实上,他 自杀学说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传入中国学界, 名作《自杀论》在民国学界一直缺席。


民国时期的 识分子认为,涂尔干的 《自杀 论》与当时的状况 极不相 《自杀论》 带有男权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的倾向,尤其是对女性自 杀问题的解释与 中国的国情相差甚远。


例如涂尔干断言,世界各国女性自杀问题的严重性都远远不及男性。然而在民国初期,一些中国学者却认为,中国女性自杀问题的严重性绝不亚于甚至超过男性。 一观点在民国社会学家 有关 城市女性自杀的研究中得到了彻 的证实。


民国学者 吴至信 曾在1932年撰写了关于自杀的研究,共有三篇长文。其一是关于中国四个大城市自杀性别比例的研究,其二是对全球自杀研究的评述,其三是对八百件自杀案的剖析。


吴至信在评述中列举了部分自杀研究成果,例如意大利学者恩里克·莫奢尼在《自杀:有关道德统计比较的论述》一书中,用心理因素解释了自杀,包括心胸狭窄、容易激动、想不开或抑郁症等。


而涂尔干 则采 用了 社会 因素解释自杀,包括 宗教、家庭、婚姻、集体生活形式等 角度。但是 涂尔干没有考虑更为个体化的自杀诱因,他仅从自杀率出发,并没有研究自杀的地点、自杀的情境、自杀的具体原因。


吴至信认为,学者 的研究方式强调了个体性,比如心理危机导致的自杀;而 涂尔干 则更强调集体性,聚焦在导致自杀流行的社会失范。 但是这两者都犯了机械的认识论错误,因为自杀的个体性、个人因素与集体性、社会因素都是分不开的。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另外, 涂尔干 关于“女性自杀的免疫力在全球各国都高于男性”的观点也是谬论。


涂尔干认为,在全世界所有国家,妇女的自杀率低于男性。 女受教育程度低于男性,女性是墨守成规的,按照既定的宗教信仰行事,不太需要脑力。


例如 在意大利,每一万对夫妻里,到底有多少人会在婚约证书上签字? 有很多女性不会签字,那她们自杀的可能性也比较小,因为自杀和受教育程度是有关系的。


但有一些时候, 女性的自杀率是比较高的,比如周末。 干对此的解释是, 女性会在周末走出家庭,但 相对于 男性,女性 缺乏在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周末的 妇女自 杀数量反而上升。


另外,在解释为何男女自杀率有如此大的差异时,涂尔干表示,女性不太爱交际, 她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并不大,很容易满足。而 男人的精神需求比女人要强大, 因而女人的自杀 率更低。

由此看来,涂尔干的自杀学说有着强烈的“大男子主义”气息,他对女性的判断其实是错误的。


事件之泪:流落至公交车站,一位无家可归的女性之死》

02.
女性自杀研究
但恰恰在中国,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对女性自杀的判断相当准确,而且没有涂尔干这种带有歧视性的观点。

五四运动前后,一系列自杀事件引发了思想文化界学者的高度注意。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瞿秋白、蔡元培、陶孟和、胡适曾在《新青年》《大公报》《晨报》等报纸上,对自杀问题连续发表看法。


他们之间有人批评令人悲哀的国运,有人批评自杀者太软弱,还有人提出自杀是否符合公 理。而其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便是女性自杀问题。


在这一议题中,他们尤为关注三个维度,其一是殉节。

根据社会学教授田汝康考证,在晚清时期,妇女殉节非常严重,在江浙一带甚至出现了妇女搭台自杀 (即在众人面前实施自杀行为) 的悲剧。


民国的进步知识分子们对此做出了大量批评。 鲁迅曾说:“古代的社会,女子多当作男子的物品。或杀或吃,都无不可”。


陈独秀也说,烈女殉夫与男子尽忠的道德逻辑是完全一样的。

像昭忠祠、烈士墓、旌表节烈、节孝牌坊等奖励品,引诱一般男女自杀,而且拿着天经地义的忠义大节,做他们甘

心自杀的一种暗示。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学者们关心的第二个方面,是

现代受教育女性的自杀以及女子抗婚。


例如,毛泽东曾连续撰写十篇文章,评述当时一名女子赵五贞的自杀。赵五贞知书达理,工裁缝、善刺绣,友善邻里,最后经由媒婆撮合、父母包办,她被许配给一个吴姓富商做小老婆。


赵五贞 不愿意填房,又嫌对方年龄大、相貌丑,要求改变婚期,最终被回绝。

在出嫁当天, 赵五贞自杀身亡 事发之后,青年毛泽东在湖南《大公报》以各种笔名连续发表文章。


他认为,赵五贞 杀处在三种社会情境之下,第 一个 是男权社会,第二个是赵氏家族,第三个是她不愿意去的夫家家族,这都是制度化的。 所以她在三面铁网包围之下,“求生不能,至于求死”。


女性自杀问题的 第三个维度,是贞洁观。极具才华的女作家马振华,于1928年在上海投水自杀。其尸首旁有一捆书信和照片,说明31岁的马振华与一汪姓男人恋爱关系破裂。


而破裂的原因,是二人发生关系后,男人以“没有贞洁血”为由

羞辱马振华,马振华一怒之下投江自杀。


关于这一事件,

性学家、文学家张竞生在其自编的杂志《情化》中愤慨地指出,有无处女膜都不能证明女人是否纯洁,也与爱情无关。 马振华女士不是死于爱情的纠缠,也不是死于旧礼教,而是死于愚昧的社会。


张竞生因发表上述言论,被警察两度告上法庭,

这件事在上海引发了媒体的狂欢,还被改编为剧本,搬上了舞台和电影银幕。


1918年, 李大钊 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在这期间他查阅了北京警方保存的自杀档案,发表了一篇名为《青年厌世自杀问题》的 文章 ,提供了一系列的自杀数据, 对上述个案进行了社会统计。

数据显示,在当时,妇女的未遂自杀和已遂自杀,与男性自杀的严重性是相同的,甚至超过男性。 1921年 ,美国社会学家西德尼·甘博出版了《北京的社 会调查》,其中的自杀数据也再次印证了这种可能性。


沙漠之花》


03.

死给你看? 女性自杀与冤屈的关联


对比涂尔干和中国学者的自杀研究成果,我们会发现, 涂尔 干的研究重点是自杀率, 并且他不注重 未遂自杀, 只关注已发生的自杀行为。


而中国学者的研究采用了 社会事件论 ,他们认为 自杀不仅是个体或家庭的事情,而是会牵扯到他人与社会。 除此之外,中国学者的自杀研究还会探讨为什么、用什么去自杀, 在何种地点自杀。


比如吴至信的研究就曾指出,女性和男性都会采取某些相同的自杀方式,但在服毒和投水这两种自杀方式上,女性的比 例是远远超过男性的。


为什么女性会采取这种慢速度的自杀呢?这个慢与快,与地点也是有关系的,女性的自杀地点跟男人不一样。


女性的自杀地点与家庭有直接关系,她的很多社会矛盾都是从家庭来的,所以她自杀的原因是从家庭开始,生命的归宿也是在家庭结束。


从吴 至信的研究中, 我们可以总结出三种常量: 第一种常量是,家庭矛盾排在女性自杀原因的第一位; 第二种常量是,服毒是城市女性最常见的自杀方式; 第三个常量是,女性的未遂自杀经常高于男性的未遂自杀,因为 遂自杀 是慢性的,即“ 我死给你看一看,我的自杀过程是抗议”。


导演蔡楚生、编剧孙师毅、作曲聂耳,三人曾合作拍摄电影 《新女性》, 拍摄的起因是女作家艾霞服毒自杀事件。


他们对艾霞所遭受 的流言蜚语感到极为愤怒,因而创造了《新女性》这部电影,希望阮玲玉的出色演技能够召唤人民对社会邪恶势力的反抗。


他们想告诉观众,生活中的艾霞和这部电影中的韦明 (阮玲玉饰) ,她们之所以服毒自杀,不是偶然的,而是以逐渐死亡的过程呐喊冤屈。但没有想到的是,电影上映之后, 阮玲玉 在那一年的三八妇女节服毒自杀。


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国家的知识分子、艺术家,他们看到了女性自杀的一个重要原因——“我要死给你看一看,我一定要呐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