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写这篇文,起因是看到我的心理咨询师在探讨某豆瓣小组时说:
“对虐待孩子的父母,要该判刑的判刑,该道德谴责的道德谴责,让一个人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并承担责任,是对他灵魂的尊重。
能对父母做到这一点,才是真孝,比卧冰求鲤什么的高级多
了。”
最近这两年,“孝”被黑得很惨,总是和“愚孝”、“妈宝”、“婆媳矛盾”、“父母皆祸害”联系在一起。
批判“孝”的时候,难免要扯上传统。
不过,这不都是传统的锅。
《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这讲了孝的几个层次,最终落在立身与修德上,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个人成长。
《孝经》的作者是个悬案,不过以其流传之广,可以部分说明古人对于孝的观念。
后来到了《二十四孝》就跑偏了,成了子女无条件满足父母的需求。
有意思的是,这些需求很多时候和吃有关。
![](http://mmbiz.qpic.cn/mmbiz_gif/gT4GjHbLK80wsticsriaXyEpZflEkkaRuQAxolS71Xtk9tqYf3xAyxFhVY9aibUayeUWfc1K2nLqTLPNib2p7lsCzw/0?wx_fmt=gif)
这体现了当时中国的贫困,还是中国人的性压抑,还是那些任性父母的人格普遍停留在口欲期,还是别的,见仁见智。
不管是古代和现代,当“孝”给人造成道德压力时,总是不知不觉和“顺”联系在一起。
比如父母以心脏病/高血压/睡不着/焦虑/伤心,威胁孩子回老家/结婚/分手/考公务员,孩子无奈之下只能听话。
更温情脉脉一点,是报喜不报忧,不让父母操心,乃至努力奋斗,光宗耀祖。
这种“孝顺”,把“孝”的定义中个人成长的部分删掉了,只剩下满足父母,看起来处于父母的位置上会很爽。
不过,满足父母需求,避免他们焦虑,真的对他们好吗?
想象一下,如果我是个父母,读了《二十四孝》,肯定会很生气,心想:“你什么意思?你以为我们当父母的都是吃货,挺大个人了,这么没追求?”
以为父母都喜欢吃,努力满足父母吃的需求,是看扁了父母。
那么引申一下,不让父母担心,乃至努力光宗耀祖,是不是也看扁了父母呢?
在满足父母这两种需求时,已经在内心假设:
1.他们作为成年人,无法独自承担焦虑,所以需要我来做些什么避免他们焦虑,他们是要人照看的宝宝。
2.父母乃至祖先,对于自己的人生意义无法负责,也没有能力去实现,只能通过后代,获得人生的意义,让自己的存在有点价值感。
这到底是尊敬父母和祖先,还是黑他们不独立和无能?
有人或许会说:“我的父母确实没有更高的追求啊,并且无法改变,所以只能要么服从,要么哄骗,要么逃避。”
父母年纪大了,果真无法成长吗?
其实未必。
![](http://mmbiz.qpic.cn/mmbiz_gif/gT4GjHbLK80wsticsriaXyEpZflEkkaRuQOibibZy7Qa92cZYibTkia3EQyibmFD134qmcqKiaFgicu9RJlJZsB4icPQr8Lg/0?wx_fmt=gif)
在我大约60次的心理咨询个人体验中,有个重要的议题,就是怎么对待我妈。
我曾经觉得,我妈是个长不大的小孩儿,小时候有三个哥哥让着她,结了婚我爸让着她,等老了还有我照顾他,这辈子一点都不操心,也不像个当妈的样子。
最近几年,因为转行的事,她想帮帮我,我还觉得挺不习惯的,怕表现出需要帮助,会让她担心。
咨询师对我说:“好像你妈在试图承担起当妈的责任时,你并不想给她这个成长的机会,是为什么呢?”
因为我不相信她会成长,以为她这辈子就这样了。
这涉及到对人的基本假设是乐观的还是悲观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在适宜的环境中,人自然会成长,都有自我实现的动机。
对于这一点,我将信将疑。既然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我妈会不会成长,为什么不给她一个机会试试看呢?
于是我接受了她的帮助,也不再报喜不报忧,而是凡事实话实说。
当我不再认为她永远是20年前的样子时,忽然发现,这些年来,她已经变化了很多。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gT4GjHbLK80wsticsriaXyEpZflEkkaRuQVn4YziabsosSqvBSibRnseOYTdeGtIzYBvJc55nMZuGhD6YcEjg1gvEA/0?wx_fmt=jpeg)
我和一个同学,都想转行当心理咨询师。最初我们的父母都强烈反对过,理由也很充分,毕竟读了中国最好的建筑系,时间长(五年)又辛苦,建筑师的行业壁垒很高,转行很可惜。
后来把对心理学的爱好、建筑师的职业现状、当心理咨询师的意义与职业前景都摆在他们面前,他们也就同意了。
我们都感叹:原来父母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固执啊,他们还是讲理的,可以接受新事物。
以前我的观点是,不用听他们的话,去做自己的事,只要把好的一面给他们看就行了,不让他们担心。
现在的观点是:像尊重一个成熟的人那样尊重父母。根据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会有助于他们成长,这才是真的对他们好。
上“一年四季家庭治疗”培训班时,有个精神科医生问孟馥老师:“对已经出院的重症精神病患者进行心理治疗有用吗?我很怀疑,总觉得他们以后还是会复发的。”
孟馥老师说:“如果你认为他们一定会复发,他们在这种投射下,就会认同你,一定会复发。”
由此我想到:很多人觉得父母不会改变,到底有多少是父母的固执,有多少是自己给父母的限制?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gT4GjHbLK80wsticsriaXyEpZflEkkaRuQB3wxMRcsyjraxzweRvjjfVTlzytGBETeX2PUNNNDZ7wqhcibg6ne14w/0?wx_fmt=jpeg)
一个成熟的人:
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不需要孩子来实现人生的意义;
可以承受痛苦和焦虑,
反思过错,并从中成长;
情绪稳定,
不强迫他人来承担自己失控的情绪;
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常常依赖他人解决问题……
所以孩子真正对父母好的方式包括:
不帮父母实现人生理想,
他们想做什么让他们自己去做;
拒绝父母用身体和心理的痛苦来胁迫自己,
拒绝他们倾泻大量的不良情绪,
让他们明白痛苦要自己承担;
父母错了要指出,
给他们改正的机会;
让父母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不帮他们养弟弟……
总之,划清责任界限,不替他们承担本不该自己承担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