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人工智能将出现第一批倒闭潮,大量“人工智能”概念的公司死亡将加重这个领域的融资难度。尽管如此,技术驱动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人工智能至少是未来5-10年的大趋势。
文/黄渊普 亿欧公司创始人
前几日参加云栖大会,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刘松老师主持圆桌时,问了包括我在内的几位嘉宾(云启资本创始合伙人黄榆镔、英诺天使创始合伙人李竹、微链创始人蔡华、银杏谷资本创始人陈向明、阿里研究院创业就业中心主任郝建彬)一个问题:
人工智能创业目前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我回答刘松老师的问题时说:2016年和2017年,人工智能公司还在拼科学家和发布的论文数量,
到了2018年,缺少商业应用能力的人工智能公司将越来越难,第一波倒闭潮将来临
;每一家人工智能的公司,除了懂技术外,还必须配置2个管理岗位:有to B经验的CBO(首席商务官)和负责市场品宣的“CSO”(首席故事官)。
2016年人工智能开始火了起来,背后有市场驱动力:二级市场,亚马逊在云计算业务AWS良好业绩的助推下,股价市值一路攀高;受包括亚马逊在内的巨头影响,在移动互联网的红利消失殆尽后,一级市场上,大量的资金开始寻找下一个机会:人工智能。
研究机器视觉、算法、语义等跟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科学家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受欢迎,各大人工智能公司以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的薪水到处抢人。上述专业领域,
以前因为就业前景不好而被美国本土学生所冷落,勤奋的中国学生反而成为了主力,“无心插柳”造就了现阶段人工智能科学家里面华裔一家独大的盛况。
中国人工智能创业投资领域在2016-2017年出现前所未有的疯狂: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掉队的百度,All in 人工智能,尽管还没有真正做出成绩,甚至李彦宏坐的无人驾驶汽车被业内质疑不是百度开发的,但在PR层面百度已经做到了“为人工智能代言”;老牌科技公司科大讯飞“老树开花”,尽管业绩并不亮丽,但因为人工智能的概念而受到从政府到业内的追捧。而养着几十名人均年薪数百万科学家的某人工智能明星创业公司,年收入仅有1亿多元,但估值竟然达到近20亿美元。
每一个人工智能公司,要是不去弄一些个世界名校的博士毕业生来做“首席科学家”,面子上都过不去。至于业绩,做收入有点难,但发表些人工智能相关的论文还是可以做到的。所以,到了年底,各家比拼实力的时候,就拿“科学家数量”和“发表的论文数量”作为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另外,参加些比赛来显示算法能力,也成为各家比拼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是,拿着资本方的钱,养着一大批科学家,如果不产生实际的收入,资本方的耐心会很有限。
显然到了2018年,人工智能公司要用真正的成绩才能说话了:做大收入规模的同时,最好盈亏相对平衡。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人工智能公司创始人自信地谈自家的技术是多么牛,但一说到服务的客户时,却支支吾吾。原因很简单,人工智能,是一个to G和to B大于to C的领域,而做to G和to B业务,“信任”和“成本”最为关键,很多时候甚至比技术和产品更重要。别人选择某家技术一般企业的服务,原因很可能就是“我认识对方老板”。技术类公司尤其是一些从海外留学回来的创业者,非得要吃过大亏后才明白这个道理。
另外就是,很多人工智能公司,动不动以“干掉低端人力、降低企业成本”作为宣传口号,长期这样下去,犯了政治上的错误都不知道。
从政策导向来说,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在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要助力普通的人民群众转型升级
,也就是“要关注新技术、新政策大势下的失落者”,让更多的人(而不是更少的人)享有科技发展的成果。
我拜访了北京、上海、深圳三地几十家人工智能的公司,发现上面提及的问题是通病:缺产业商业应用能力,不懂政策和品牌宣传方向。我每次都建议,必须要尽快做出调整:减少学术类的科学家数量,增加商务拓展负责人(CBO)和会对外沟通的品牌和公关的负责人(首席故事官,CSO)。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当人工智能公司的创始人对外演讲时,要多参加产业峰会,少参加学术会议;要多说可以被听众理解的产业商业应用,少说难懂的算法技术。
和关注人工智能的别的同行关注学术不同,亿欧的定位是关注“新科技、新理念、新政策的产业应用”。所以,在通过内容影响了大量B端产业负责人的基础上,亿欧智库研究人工智能这个新科技时,就格外关注它的产业应用,相继发布了人工智能的综述报告、医疗产业、安防行业、金融产业、自动驾驶、投融资等商业应用报告,目前已经成为研究人工智能产业应用的第一机构。
除此之外,亿欧的“GIIS-全球产业峰会”已经分别在金融、物流、大健康、新零售、家居家装、汽车等行业领域实现了落地,通过线下的活动把人工智能和产业应用对接起来。甚至,在亿欧公司即将于2017年12月13-14日在中国大饭店举办的“2017亿欧创新者年会”上,专门开设“AI产业应用峰会”。
2018年,人工智能将出现第一批倒闭潮,大量“人工智能”概念的公司死亡将加重这个领域的融资难度。尽管如此,技术驱动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人工智能至少是未来5-10年的大趋势。那些尽快补齐短板的人工智能公司,将有望在2018年获得突破。希望更多的人工智能公司,实现产业商业化落地。
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亿欧对观点赞同或支持;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