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环球时报
报道多元世界 解读复杂中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扬州广播电视台  ·  邗江叶华生被查! ·  13 小时前  
扬州广播电视台  ·  邗江叶华生被查! ·  13 小时前  
什邡市场监管  ·  【鉴“案”知“标”】警惕“商标注册”陷阱 ·  昨天  
什邡市场监管  ·  【鉴“案”知“标”】警惕“商标注册”陷阱 ·  昨天  
羊城派  ·  演员李明德,被刑拘! ·  昨天  
羊城派  ·  演员李明德,被刑拘!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环球时报

【补壹刀】请不要把王琪的故事硬说成“苏武终还乡”

环球时报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2-12 22:24

正文



互联网时代,不缺热点。这两天的一个热点是“老兵回家”。


1963年,年仅24岁的中国工程兵王琪在中印边界地区的树林中迷路,后被印度军方以“间谍罪”关进监狱。7年后,他被印度方面安置在一个类似于外来人员流放地的小村庄,交通阻隔,音讯难通。那些岁月,他没有忘记外面的世界,但外界对他两眼茫茫。


在某个机缘巧合的日子,中国外交部和中国驻印度使馆通过某个渠道接到了王琪的求助。在核实其中国公民身份后,中国驻印度使馆于2013年为老人颁发了为期10年的中国护照,并自那时起每年向其提供生活资助。又经过中国政府有关方面的一番努力,这位流落他乡的八旬老人,终于在鸡年元宵节回到故乡,与亲人一起,仰望高挂在天空的圆月。明月还是那轮明月,但今年的光泽与温度,不同往常。



这是这个故事的基本轮廓。如果抽去一些特殊性元素,它就是一个意外流落他乡的中国人历经多年等待终于回归祖国的故事。从个体角度看,它包含了生活的辛酸、世事的无常、乡愁的煎熬以及漫长的等待,这些脑补的细节会让人感慨,也会因为结局的圆满令人欣慰。


客观地说,它就是一个个体的小历史,它以悲剧开场,又以喜剧落幕。如果硬要放进大格局中去解读,似乎也应是中国国力的强盛,以及对国民的人道主义关怀。除此之外的其他解读,只要实事求是,都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把这件事贴上一些标签,硬性拔高,尴尬就会随之而来。



比如这篇报道。 一种借着蛮力硬性对接大历史的即视感扑面而来,画风极为彪悍。 苏武何许人也?即便记不清楚教科书上的记载和古文中的典故,大多数人还是知道中国历史上的这位牛人的。他奉皇帝之命持节出使匈奴,因故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迫其投降,甚至还将他迁到北海,让他在北海边牧羊,扬言只有公羊生子,方可放他回国。


这个北海可不是春暖花开的广西北海,更不是湖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的北海公园,而是贝加尔湖。不要被李健唱的《贝加尔湖畔》搞得小资情绪泛滥,以为“那里春风沉醉,那里绿草如茵”,彼时那里只是人迹罕至的遥远异乡。苏武每天可以对话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和一小群羊。苏武手执汉节,放着匈奴的羊,吃着北海边的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汉节上的旄牛尾装饰物掉光了,自己的头发和胡须花白了。 终于十九年后,苏武获释回汉,为后世留下一段持节不屈、忠诚向国的佳话。



那么,能把老人王琪同苏武做比吗?说实话,很难。王琪身陷印地,原因不详,版本颇多。他过去的战友,有说他是叛逃的,也有说他不是逃兵的。按照他本人的说法,是请假在营地附近转悠,结果迷路,被印度红十字会救起后,因为语言不通又被胡乱处置,最终落到后来的境地。


而根据王琪当年的班长张玉民陈述,王琪是在某天午饭时失踪的,而且他并没有请假。战友们随后在附近搜寻很久,最终未果。根据华商报的报道,王琪当年所在部队的排长王祖国也回忆,王琪失踪后,全营曾组织发动战士搜山寻找,前后寻找了一个星期但都未果。“当年王琪失踪后战士们把他的衣物等行李专门打成捆保留了好久。后来尽管战友们都先后转业复员了,但这些年大家都没有忘记王琪,相互联系时都会打听是否有王琪的消息。”



王琪失踪了,对他个人而言,开启了一段无法言说的遭遇。对他的战友而言,也不啻为一段辛酸的回忆。班长张玉民接受采访时说,因为王琪失踪,尽管他所在的班、所在的排也算是战功不小的,但是却一直遭遇批评,没有奖励,并且影响了之后的进步。



不论哪种说法更接近真实,可以肯定的是,目前都没有指向王琪是肩负重任、奉命赴险的信息。在这个意义上说,说他是“苏武”,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


当然,也有人说,他当时是军人,这种身份难道还不能说明他是为了履行国家赋予的使命吗?


这就涉及到长期以来,非常容易迷惑人的一个伪命题。比如,一个人嫖娼被抓,他的违法行为与他是不是某部委的官员,或是某名校的毕业生,根本没有逻辑关系。他去嫖娼,不是因为工作需要,或是因为学术研究需要。他在违法中的身份,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市民,如果再严谨些,他是一位公民。


同样道理,在医院殴打医生的,身份只是患者家属,而不是某个处长,或是某个富豪。 硬要把这类事情加上“处长”“富豪”的标签,实际上就是要把事件之外的一些因素,而且往往是燃点很低的因素,掺和进事件当中,让人们观察事件的时候,不自觉地转向,从对事件本身的探求,转而宣泄对其它问题的不满。


回到王琪这件事上。王琪走失的时候,并不是去执行军事任务。按照他本人的说法,1962年12月,战争结束。1963年1月1日,元旦放假休息,他去外面去转,走了很远,忘记了回去的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