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做保险主要靠精算,我国做保险主要靠欺骗。
圈套层出不穷,不是因为卖保险的太精,也不是因为群众太傻,而是因为某些机构在滥用自己的公信。
在银行里
“存单变保单”的纠纷不知发生过多少起了,国家竟然迟迟不封堵这一陷阱,老百姓活该被鱼肉么?
昨日河南郑州,一名女子银行大堂哭喊,称自己
4
年前通过银行工作人员购买的
16
万元“理财产品”,
4
年后来取时才发现竟是“终身保险”,要么活到
100
岁,要么死后才能兑现……理财竟然变成了遗产!
明显这位大姐是被穿制服的银行工作人员诱导欺骗。儿孙自有儿孙福,自己又年轻力壮活得好好的,谁特么有病会去买这种
“遗产式保险”?这不是正常人的购买逻辑,数额还这么大,如果不靠误导拐骗,这种奇葩保险根本没人买单。
骗人不要紧,你到大街上去骗,群众警惕性还能高点,中招也只怪自己愚蠢,然而这却是在国家银行里面,几十年积累下的信任资产,竟被用来疯狂套现。
允许银行代售保险,或者允许保险业务员在银行流窜,借用银行的公信力来为骗子站台,这就是个毒瘤式的漏洞,不仅外人会钻,银行工作人员也会钻。为嘛呢?
——正规存款对工作人员油水有限,而卖保险回扣是大大的,尤其是这种暴利的“遗产式保险”,完全就等于抢钱,一交好多万,兑现是永远,几十年后,哪管他洪水滔天?这特么给业务员提成一半都暴赚。
目前保险行业有
15
天的“反悔期”,但是这对消费者的保护远远不够,尤其是这种冒充“理财产品”的保险,因为理财本身也是有期限的,受骗者往往会回家等着到期取钱,几年后发现为时已晚,法律规定却已经站在了骗子一边。
楼主不是金融界人士,但是晓得怎样老百姓才能不受骗,现在的问题就在于业内人士自己制定美其名曰
“保护消费者”的规定,最终还是保护行业的利益优先。恰恰需要有“外行”参与,才能给出公平的答案。
第一,建议银行与保险业彻底切割。保险是保险公司的产品,就该在保险公司买卖,银行不是出品方,就不能随便销售。目前的形式大多为
“银行代售”,很明显,代售已经代出了很多问题,忽悠很多对保险无知的老百姓把存单变成了保单。
本来就不是你的业务,如果你规规矩矩代理还可以容忍,而如果乱象频发,就有必要剥夺其代理资格,以保护大量基层百姓。
银行自己有理财产品,已经有自己的多种营利渠道,不应该啥钱都挣,不是自己的经营范围也沾手。
其次,保险业务员要彻底清除出银行大堂,关闭所有保险公司驻点,银行只能为自己经营的存款、理财等业务背书,不能为其他金融企业站台,更不能出借自己的公信力给臭名昭著的保险行业,否则就是同流合污、狼狈为奸。
再次,保险行业之所以臭名昭著,就是因为其利用信息不对称坑害顾客。最简单的譬如保险宣传单薄薄一张纸,各种高息保障诱惑都写在上头,而真正的保险合同厚厚一本书,所有的猫腻免责条款都隐藏在里面。实际上对很多被忽悠买保险的老头老太太,这厚厚的合同根本看不懂。
建议对保险业也做出规范,强制要求一律使用合同原文进行宣传,不得另外印制片面的宣传单,那么保险合同太长怎么办?
——办法就是太长不看,同时强制要求保险合同文本限制在
3
页
A4
纸之内,不得小于四号字体,能办到就办,办不到就改行。
虽然这看上去对保险公司苛刻,但是我告诉你,保险条款中保障你的内容连一页都不到,剩下的全是保障保险公司的,这是最欺负人的不对等条约,我们是掏钱买单的顾客,却要卖家来制定游戏规则,公平吗?那厚厚的条款别说老年人,你大学毕业的青年能看完吗?能看懂吗?人家就是利用这个冗长和复杂来埋雷而已。
中文是世上最精简的语言,联合国声明重要不?国际条约重要不?中文文本也只有薄薄几页,一个扯淡的保险竟然要写本小说,可想而知。
中国的保险业跟世界的保险业,不是一回事,一定要记住这一点。就好比中国的银行跟外国的银行不是一回事,外国的银行你祖宗存的钱都认,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