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
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丰富,包含了许多经典的人生智慧。
既有做人做事的道理,也有对世间规律的总结,值得我们细细品读感悟。
古人做人讲求中庸,重义轻利,修养自己的品德。
与人相处以诚信为先,为人子孙做到孝敬父母。
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
译文:
把清清白白做人的品质留给后代子孙,不也是很厚重的一笔财富吗?
义感君子,利动小人。
译文:
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
君子立身,虽云百行,唯诚与孝,最为其首。
译文:
君子在社会上立足成名,尽管需要修养的品行有很多方面,但只有诚和孝才是最重要的。
那些写在成功学书中成事的道理,早就被写在了史书中。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译文:
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
译文:
有长远打算的人不应为眼前的一点怨言而担忧,做大事的人不必顾及一些细微琐事。
智者弃短取长,以致其功。
译文:
聪明人舍弃短处,发挥长处,以此来取得成功。
变化的是人,不变的是世事运行的理法。
不论是古是今,人心总是相似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译文:
(人生一世,无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
译文:
希望从浑浊的源头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体有笔直的影子,这都是不可能的。
成败相因,理不常泰。
译文:
成功与失败互为因果关系,世事不会永远太平安宁。
金庸说过,“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居官当廉正自守,毋黩货以丧身败家。
译文:
当官的人应该廉洁公正,坚持自己的操守,不要因为贪财而丧身败家。
朝廷行事苟不自正,何以正天下?
译文:
朝廷里的人自己行事都不正,怎么要求天下的人行为端正呢?
⊙
版权声明:
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责编
⊙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欢迎您原创投稿)
⊙
责任编辑:
海浪(微信:13714009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