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竹林巷(省图书馆宿舍内)严氏父子的藏书楼“贲园”至今还在。
严雁峰,清末民初大藏书家,陕西渭南人,后移居成都,20世纪初他在成都竹林巷修藏书楼“贲园”,生前藏书十一万卷。去世后,他的儿子(嗣子)严谷生继承先父遗志并发扬光大。到1949年,贲园藏书达到三十余万卷。1950年前后,严谷生将贲园藏书全部捐给四川省图书馆,连同他家的藏书楼贲园以及花园公馆都捐了,如今依然作为图书馆宿舍。
父亲就读尊经书院 “玩”成大藏书家
严雁峰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三代皆封“大夫”,但他自己不想做官。严雁峰原名叫严祖馨,字德舆,以“岳莲”作为读书时的学名,他还有一个别号叫“贲园居士”。
由于父亲在成都当官,家中也重视文化教育,家里就把他送到成都尊经书院学习。那时尊经书院的山长(校长)是大名鼎鼎的王壬秋(闓运),他一来,便振厉蜀学,风气为之一变。看看他的那些学生,后来个个都是历史上了不得的人物:绵竹杨锐(六君子之一)、井研廖季平(大学者)、富顺宋育仁(蜀中第一报人)、名山吴之英等等。
严雁峰从尊经书院毕业后,曾回老家,“三试于乡,一举于京兆,皆不第。”说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考上,于是便断了进取仕途的念头,一心收求异书奇本、刻印出版古人的著作,以自娱。哪知一发不可收拾,就玩成了一个大藏书家。严雁峰卒于民国十年(1921)八月二十五日,享年六十四岁。
儿子扩建贲园 历经十年竣工
严雁峰去世后,宋育仁撰有《文学处士严君墓志铭》,廖季平撰有《文学处士严君家传》及张森楷撰《严雁峰先生行状》。
在《贲园书库落成征诗文节略》中,严谷生写道:“贲园书库沿来已久,其初有楼三楹,先君子颜之曰‘景勋’,规模不大,其上以资登临,而其下则籍度书籍,然收藏不能多也。先是先君子移秦中书籍于四川,分寄大慈、龙藏两禅院庑下,稍有散佚,甲寅之春乃就楼原址,稍拓其基,改筑书库,阅六月乃成,移两寺之书庋置其中,仍分经、史、子、集。”
据陶亮生先生讲,1914年贲园就在景勋楼的旧址上重新修建,历10年后始竣工(与此记录不相符,暂列于此)。据说,藏书楼的墙壁四周都有通气孔,每扇窗前有气窗,可使空气流通,温度稳定;书架、书柜全是楠木、香樟。书库内对虫蛀、水沤、霉烂、发脆、脱页、断线等均有良好的预防设施,常年雇人在此翻书,防止虫蛀、水沤、湿气浸润,避免书页生霉、发脆,才完好地保护了这些藏书。
30年间藏书大增 最终全部交与国家
严谷生一生不断收藏旧籍,30年间藏品大增,由原来的11万卷增至30万卷,其中包括宋版孤本《淮南子》、宋榻《淳化阁双钩帖》等等;全国地方志约有2000余种,有宋、元、明、清各代出版和手抄本,多为世间所罕见。如顾炎武先生《肇城志》手抄本最为名贵。
严谷生不仅收藏,还整理出版了各种古籍百余种,500多卷,雕版3万多片,不少当时著名的文人学者都到贲园来看书、学习、交流。
严谷生曾多次拒绝外商和国内古董商的重金利诱,如日本东京文禄堂以重金为饵,欲收购其地方志;美国哈佛大学曾许50万美金,亦多次欲购其地方志,皆毅然不为金钱所动。当地的军阀、流氓曾三次绑架关押谷生先生,欲得其藏书,家里皆费重金,破财免灾,保护了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