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史事挖掘机
世界古代史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史事挖掘机  ·  李佩霞的视频图片录 ·  昨天  
上下五千年故事  ·  陈平牺牲2000少女,助刘邦突围,预言:我家 ... ·  5 天前  
六神磊磊读金庸  ·  你丧尽天良,都留不下个名字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史事挖掘机

满腹经纶的李斯,为何斗不过官奴出身的赵高

史事挖掘机  · 公众号  · 历史  · 2024-09-27 12:00

正文

关注本平台后每天为您挖掘8篇罕见史事

李斯,大秦帝国一个很有名气的丞相,甚至有人称其为“千古一相”。李斯的奋斗之路令人励志,李斯的满腹经纶令人欣羡,李斯最终爬上的高位也令人仰止,但李斯的人生结局却很悲催。很多人感到不解:为什么满腹经纶的李斯斗不过赵高,最终落得一个“具五刑”的下场?

读完司马迁的《史记·李斯列传》,令人感到,李斯之所以走到悲催的结局,不是赵高有多么高超的权斗本领,而是李斯的人生观、价值观所决定的,他的悲惨结局早已注定。即便是再换成“钱高”“孙高”,李斯照样是这个结局。

鼠分贵贱忆当初

李斯的家乡是上蔡县,战国时属于楚国。李斯年轻时,曾经在县当一个小科员。这期间有一件事让他感慨万千。李斯见到厕所里的老鼠,吃着少得可怜的且不洁净的食物,看到人后还“抱头鼠窜”;而粮仓中的老鼠,不仅吃着丰富的粮食,还没有遇见人犬之忧。同样是老鼠,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呢?李斯认为,关键是所处的位置不同,人也是如此啊。自此以后,李斯立下雄心壮志,一定要努力奋斗,爬上高位,做一只“粮仓里的老鼠”。

未知司马迁从何引来的李斯这个“励志故事”。但是,太史公以这个故事作为《李斯列传》的开篇,颇令人值得玩味。这似乎意味着,李斯的奋斗实践和前进的方向,均带有浓厚的鼠性。鼠性十足,岂能有好的结局?

要干事先学本事。李斯拜师于荀卿门下。荀卿,当时泰斗级的学者,其《劝学》一篇至今让人耳熟能详,史学家将其归为儒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曾为荀卿立传,虽然文字极简,但对荀卿评价很高:“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荀卿是个愤世嫉俗、孤傲高洁之人,不知为啥教出李斯这样一心钻营的学生。而李斯当时拜到荀卿门下,只想镀镀金,拿个“学历”而已,心思根本没有用在学习荀卿的思想上。

学了一段,李斯向老师告辞说:“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老师荀卿听罢,未作一言。

刚到秦国,恰逢庄襄王去世,13岁的嬴政即位。一心要做“粮仓之鼠”的李斯,在动了一番脑筋后,投奔到吕不韦门下。

吕不韦不是凡人。当年庄襄王还是普通王子,质于邯郸的时候,吕不韦就在其身上投下大赌注,并将自己爱姬嫁与庄襄王,如今,庄襄王虽然死了,但即位者秦王嬴政的生母正是这个赵姬。拥有这层关系,吕不韦自然成了秦廷的核心人物。而吕不韦舍人李斯自然有接近秦王的机会了。

李斯因此得说秦王曰:成大功者,在于抓住机会快速出击。“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强,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

秦王一听,这外来户说的有道理,就任命李斯为长史,官职大致相当于现代的国务院副秘书长。拥有权力后的李斯,派人带着金钱去游说诸侯各国。诸侯国的名士愿意为秦国效劳的,就给予钱币;不肯为秦国效劳的,就找机会杀掉。这个招数很灵验,很快弱化了各国的抗秦势力。李斯因此得以高升,拜为客卿,拥有卿的头衔。

正当李斯快速蹿升的时候,秦国发生了一个间谍案,这个案子不仅影响了李斯的迁升,还有可能让李斯滚出秦国,成为丧家之犬。当时,有个叫郑国的韩国人,以水利工程师的身份帮助秦国兴修水利,后被人告发说,这位“郑工程师”没安好心,故意加大工程投资,以此消耗秦国财力,是个间谍。由此,秦廷怀疑所有外国人都对秦不怀好意,要统统驱逐。李斯亦在驱逐之列。

绝后灰焚六国书

岂能坐以待逐?不管咋说,李斯当年在荀卿门下也混过几年,写篇让人心服口服的奏表是没问题的。于是,李斯躲在自己办公室里,搜肠刮肚,引经据典,洋洋洒洒写出了《谏逐客书》。诸位在中学语文课本中都学过此文,此不多述。

按说,李斯上表此书,是冒了很大风险的。秦廷定下“逐客”这一大政方针,既不是拍脑门儿拍出来的,也不是一两个人决定的,李斯凭一纸上书就推翻这个大计方针,难度可想而知;况且,李斯本人还是被逐之列,是案子的利害关系人。搞不好,李斯会落得一个“恶毒攻击大政方针”的罪名,引来杀头之罪。但李斯觉得自己好不容易成了“粮仓之鼠”了,却突然丧失这来之不易的“粮仓”,再回到那脏兮兮的食不果腹的“茅厕”吗?那样的悲催人生与被杀头有何两样呢?权衡利弊,他决定冒死一搏。

这一谏果然奏效,秦王居然依从了李斯的建议,收回逐客令。李斯因此名声大振,再升一级,成为廷尉,官职大致相当于现代的司法部长。再后来,李斯又成为左丞相,真正成为“粮仓中最高级别的老鼠”。

成为丞相的李斯,操作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焚书。李斯认为:“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如此不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因此,必须将所有史书及《诗》《书》在内诸子百家的书统统销毁,超过期限仍未销毁的,书的主人就得罚做苦力。嬴政对李斯这一建议,大加赞赏。

读书人出身的李斯,岂能不知道书籍的重要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没有了书籍,就等于没有文化,没有灵魂,没有精神,李斯对此一清二楚;但他不管这些,他只管自己怎么做才能获得皇上青睐,保住自己“高级别老鼠”的地位。

李斯不仅自己爬上“高级别老鼠”的地位,他的长子李由也成为三川郡守,属于省部级干部,而且他的儿子们娶的都是秦皇室公主,他的女儿嫁的也都是皇室公子。李斯已经成为大秦帝国权倾一时、炽手可热的人物。当他置酒于家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这时候的李斯,忽然记起老师荀卿教导过他的一句话:“物禁大盛。”是啊,地位、名声超过了实际德行,就要遭殃了。由此,李斯心中忽的生出些许凄凉之意:我李斯本来就是上蔡县的一个草根儿,却一路升迁到丞相的地位,可谓富贵至极,但不知道“大盛”之后如何呢?

李斯虽然意识到“物禁大盛”,但他不可能做到激流勇退,不可能学习前辈范蠡、孙武的做法,因为,他无论如何也舍不掉已经到手的荣华富贵,只能是继续往“前”走。

一个大是大非的事情摆在李斯面前,考验着他的大智慧了。

但唯一私谋矫诏

嬴政即位的第三十七年,继续出游,左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少子胡亥随行。赵高,虽然叱咤风云二十年,秦很多历史事件都少不了他,但《史记》却没有他的传记,可见赵高在司马迁的眼中十分卑微,甚至抵不上淳于髡那样一个滑稽小人物。我们只是从零零星星的资料中,大致知道赵高的简历。赵高出身极为卑微,母亲曾因罪被刑戮,致身体残缺,举家皆为官奴,受尽别人的欺侮和歧视。赵高自小在这种家庭长大,养成善于察言观色、曲意逢迎的处世之道,加之他精通律令,擅长书法,由官奴的身份一点点爬上高位。有一点可以肯定,赵高不是阉宦,因为他有女儿、女婿。

七月,流动的帝国核心行至沙丘时,始皇帝病甚,让赵高书写遗嘱,令长公子扶苏“与丧会咸阳而葬”。遗嘱未来得及交给使者,始皇帝崩了。于是,大秦帝国的命运落在了赵高、李斯、少子胡亥三人手中。

赵高首先游说胡亥:“现在皇上归天了,没有正式遗嘱,也没有立太子,只有这封赐给扶苏的书信。扶苏一旦拿到这封信,就可以任意解读书信内容,从而登上皇位。到时候,你和其他皇子就没有立足之地了。现在天下之事,全在于你我还有丞相三人,你是想受制于人,还是想登上皇位号令天下呢?”

起初,胡亥还说了些“废兄而立弟,是不义也。不奉父诏而畏死,是不孝也”之类的话,但架不住赵高引经据典的鼓动说:“臣闻汤、武杀其主,天下称义焉,不为不忠。卫君杀其父,而卫国载其德,孔子著之,不为不孝。”最终还是说服了胡亥。

然而,赵高知道,此事“不与丞相谋,恐不能成”。如何与丞相谋?

的确也是,此时此刻,李斯的地位,至少在名义上是高于赵高的,没有李斯的首肯,赵高难以办成拥立新皇帝的大事。就此而言,大秦帝国的命运似乎就掌握在李斯手里。扶苏和胡亥,俩人谁当皇帝,就看李斯的天平往那边倾斜了。

扶苏,历史资料中介绍他的文字不多,有资料说,其名字出自于《诗经》中“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一句,“扶苏”是枝叶繁茂的大树的意思。从名字上可看出嬴政对这个长子的厚望。只是扶苏太善良、太书生意气了,他对嬴政焚书坑儒、修建阿房宫等一系列做法颇为不满,多次直言劝谏,惹得嬴政很不高兴,而将其发配至北方,和蒙恬一起戍边。而胡亥呢,仅是一个十几岁的小毛孩子,读书学习也没有出众的地方,之所以受宠,估计是他的生母受到秦始皇宠爱的原因吧。这两个人放在一起比较,谁都会认为扶苏当皇帝更合适,更不要说满腹经纶的李斯了。

可是,李斯没有从大秦帝国利益考虑这个问题,而是从个人利益考虑这个问题,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保住自己“最高级别老鼠”地位。有个成语叫“利令智昏”,形容此时的李斯再恰当不过了。思虑个人利益太多了,难免出昏招。于是,李斯犯下一生中最不该犯的致命错误,因此最终使他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李斯想,扶苏长期在北方戍边,身边有一个蒙恬,如果扶苏当了皇帝,将来最受宠信的必定是蒙恬;而自己,素来与扶苏接触不多,必定会被边缘化,说不定还可能卷铺盖滚蛋,重演当时被逐的情景。而胡亥呢,还是个小孩子,可以任意听凭摆布,李斯认为还可以继续发挥大作用。早已看透李斯心思的赵高趁机鼓噪他:“现在您听我一句劝,咱们共同拥立胡亥为新皇帝,保您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李斯自己心里也明白,放弃扶苏而拥立胡亥,是伤害天理,坑害的不是一两个人,而是整个大秦帝国,说不定要遭到上天报应的,故而,他在做出这个痛苦决定后,“仰天而叹,垂泪太息”,其中缘由,诸位可细细体会。

于是,一通私下操作,在赵高、李斯两个各怀鬼胎的人手中开始了。原来写好的给扶苏的信被毁掉,重新写遗嘱:一是立胡亥为太子,二是责令扶苏自杀。遗嘱中指责扶苏戍边十余年,无尺寸之功,还多次上书直言诽谤皇上,故而赐剑以自裁。这个扶苏也是直心眼,接到信后,不辨真伪,不顾蒙恬阻拦,真就拔剑自裁了。

胡亥当了皇帝,赵高升为郎中令。这郎中令,从官名上来说,很难明确负责什么事务,史书上也没有说清,有点像现代西方的“不管部长”。但是,越是“不管”,越是什么都管,关键看谁当,如果是与皇帝关系近的,那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赵高则如是也。有了这个职位,赵高如虎添翼。他先是巩固胡亥的皇位,将可能威胁二世皇位的人除掉。只有二世皇帝稳固了,他赵高的地位才能稳固。他对胡亥说:“您得想办法除掉原有大臣和骨肉兄弟,而提拔一些新人,让原来贫穷的富裕了,让原来低贱者高贵了,这样,新上来的人才能拥戴您啊。”胡亥一听,有道理,马上让赵高罗织罪名,杀了很多原大臣以及兄弟姐妹。

接着,赵高又开始给胡亥出馊主意:“您这么年轻就当了皇帝,未必诸事皆通,如果与大臣们面对面的商议国家大事,难免有说的不当地方,被大臣们嘲笑;不如您深居宫中,我给您上传下达,这样绝对出不了任何差错。”胡亥一听,有道理,同意。此后“事皆决于赵高”。

至此,赵高已经成为二世皇帝的代言人,丞相李斯则被边缘化。然而,深知李斯为人的赵高,知道李斯不会甘于寂寞,定会伺机反扑,只有彻底铲除李斯,才能消除后患。于是,赵高开始向李斯下手了。

赵高对李斯说:“现在关东地区很多人造反,可是皇帝还在征发徭役修建阿房宫,我总想劝谏阻止,可是我一个人说话,总是有些人微言轻啊,望丞相劝谏皇上,挽救大秦帝国啊。”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这是赵高在给李斯下套儿呢,但是,一向自命不凡的李斯,却认为这是他大显身手的机会到了,当年,我凭着区区长史的身份,都能劝阻秦王的逐客令,现在,劝谏这个年纪轻轻的二世皇帝缓建阿房宫,那还不是小菜一碟吗。

东门黄犬羡归庐

李斯急迫地想要见到皇帝。赵高则专门找了一个胡亥正与诸多美女宴乐的时候,通知李斯说:“皇上现在有时间,丞相可以去劝谏了。”李斯果然上套儿,前往劝谏。事后,气得胡亥破口大骂:“我闲暇时候你不来,现在宴乐时你来搅和,诚心跟我过不去啊。”赵高趁机谗言:“丞相儿子李由镇守三川,可是陈胜等人却在三川附近造反,盗贼势力越来越大,难道不是……”胡亥一听,似恍然大悟:“对呀,我早就的觉得丞相有问题。”于是,谋反的帽子开始飘向李斯头顶。

直到这时,李斯才看出门道儿,原来赵高是在往死路上整他。于是,李斯开始反击。他仍然发挥善于舞文弄墨的专长,像当年写《谏逐客书》一样,洋洋洒洒写出一大篇文字,历数赵高的罪行,最后总结道:“夫高,故贱人也,无识于理,贪欲无厌,求利不止,列势次主,求欲无穷。”(李斯指责赵高的这些话,何尝不是他自我写照呢?)然而,早已先入为主的胡亥,哪有心思欣赏李斯的文采呢,他对李斯说道:“赵君为人精廉强力,下知人情,上能适朕,君其勿疑。”李斯本想用一篇文章扳倒赵高,却不料让皇上怼了回来,闹个烧鸡大窝脖。

李斯状告赵高的消息,很快传到赵高耳朵里。赵高一看,事情已经到剑拔弩张的地步了,必须先下手为强。他直接建议皇上:“为了大秦帝国的平安,需马上逮捕有谋反嫌疑的李斯。”胡亥说:“好,李斯的案子就由郎中令赵君办理。”

刚进狱中,李斯角色一时还没有转变过来,竟破口大骂:“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而以赵高为佐,吾必见寇至咸阳,麇鹿游于朝也。”这话由狱卒上报后,只能进一步“坐实”其谋反嫌疑。谋反是头等大罪,除李斯本人外,其子和宗族宾客也“依法”悉数进了大狱。宗族宾客架不住严刑拷打,纷纷“招供”。

到了这步田地,李斯再次显现出他的书生之气,仍然幻想,皇上会念他对帝国之功劳,赦免于他。于是,再次上书。书中,李斯正话反说,名为认罪,实为表功:“臣为丞相治民,三十余年矣。尽薄材,终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罪一矣;北逐胡、貉,南定百越,以见秦之强,罪二矣;尊大臣,盛其爵位,以固其亲,罪三矣;立社稷,修宗庙,以明主之贤,罪四矣;更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以树秦之名,罪五矣;治驰道,兴游观,以见主之得意,罪六矣;缓刑罚,薄赋敛,以遂主得众之心,罪七矣。”

这封上书,不仅体现了李斯的天真,更体现出李斯的愚蠢至极!他以为,这封自我表功信递上去,一定会让二世皇帝良心发现,一定会马上把他放出去,甚至还会让他官复原职,并且更加信任他李丞相。至此,李斯的智商彻底降至三岁孩童的水平。且不说,在赵高一手遮天的情况下,这封上书岂能到皇上手中?退一万步说,即使这封信真的到了二世皇帝手上,在赵高教唆下,早已明白“只有杀功臣才能固皇位”道理的胡亥,岂能会因为这封表功信而赦免李斯?可以说,李斯这封表功信,只能加速他走向断头台!不仅是他自己死,而且,也为他整个家族办好了死亡通行证。

李斯,读了那么多的书,满腹经纶,为什么会有这么低智商的操作?

其实,这个问题不难理解。李斯虽然读了很多书,还曾经跟大儒荀卿学习过,却没有从经典中学到真谛,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是只顾学习实用的东西,只顾学习如何往上爬的伎俩。像他这种人,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迷失方向,不辨是非,只一个心思——保住自己“最高级别粮仓老鼠”地位,所以,出问题是必然的。

为了让李斯彻底认罪,赵高将手下人分成十余波儿,对李斯进行疲劳审讯,只要李斯敢据理力争,就是一顿狠打。后来,李斯被打得“心服口服”,再也不敢争辩了,以至在皇上使者面前,也“一五一十”地讲述了自己“谋反事实”。

人犯已经招供,斩!“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五刑是指先在脸上刺字,接着割掉鼻子,然后斩去脚趾,再鞭笞,最后枭首。总之,把一切极尽侮辱且能够使犯人痛苦的刑罚都用遍了,最后才让你死。临死之时,李斯对他的儿子说:“我真想和你一块儿回到上蔡,牵着黄狗,到野外去打猎啊。”

李斯这句话,只是让人感到,他后悔了,但并没有悟到自己走到这一步的根本原因。

太史公给李斯做了一段评论,先是肯定李斯的功劳:“李斯入事秦,辅始皇,成帝业,”同时也直截了当地指出李斯的短处:“斯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适立庶。”最后,太史公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人们都说李斯是因为对朝廷太忠诚了,最后才被奸臣赵高施以五刑而死,可是,考察李斯一生所言所行,根本不是这回事啊。最后这段话,足以表明,司马迁对李斯是持否定态度的。

约1000年后,唐朝有一位叫胡曾的诗人,也评论过李斯:“上蔡东门狡兔肥,李斯何事忘南归。功成不解谋身退,直待咸阳血染衣。”胡老师说的比较委婉,只说他“不解谋身退”,才招致“咸阳血染衣”。而现代有一位网名叫“俯仰一笑”的老师,则说的毫不留情:“鼠分贵贱忆当初,绝后灰焚六国书。但唯一私谋矫诏,东门黄犬羡归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