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2 日,《法治日报》发表“困在网贷里的那些年轻人”一文,同时人民网发布《人民热评:解救“困”在网贷里的年轻人》。此后几日,《法治日报》接连刊载多篇有关网贷行业的内容。
(
法治日报官连刊文章)
《法治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机关报,素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民主法制建设喉舌之称。近期其对网贷行业予以关注,缘由在于网贷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愈发严峻,尤其是年轻人因金融知识与法律意识匮乏,极易陷入以贷养贷的恶性循环。
网贷行业乱象丛生,
监管治理刻不容缓
在相关报道中,以林芳等年轻人为例,凸显出
网贷平台存在诸如债务危机、隐私泄露、暴力催收等诸多问题
。与此同时,监管部门正着力加强治理,如排查贷款类 App,呼吁加快构建个人信息数据共享机制,强化消费者保护,并通过金融理财教育助力年轻人养成健康的金融理财习惯。此类报道旨在揭示现存问题,引导社会关注,推动相关政策与法规的日臻完善。
同时7月2日,人民热评指出,
众多年轻人因财商与风险意识缺失,深陷网贷陷阱,形成以贷养贷的不良态势。网贷平台虽具低门槛、快速放款、高额度等便利条件,但套路繁多、风险颇高,容易引发隐私泄露、暴力催收等问题
。年轻人往往因消费、培训、创业等需求选择网贷,却因认知不足而难以自拔。
解救之策在于提升财商教育,培育合理消费与理财习惯。同时,监管部门需强化监管,严厉打击非法网贷,确保贷款机构切实履行风险提示与信息披露义务
,以维护金融秩序和公众利益。
法治日报指出
网贷广告泛滥成灾,无孔不入且难以关闭,常以“低利率”“秒到账”等极具诱导性的言辞误导消费者
,特别是缺乏金融知识的年轻群体。此类广告往往信息披露不透明,蓄意隐瞒实际利率与费用,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专家认为,有必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明确网贷广告标准,提高网贷业务准入门槛,加强日常监测与检查,压实平台审核责任。同时,消费者应提高警惕,通过正规渠道核实信息,理性消费,以防上当受骗。相关部门已着手逐步治理,例如北京发布金融广告合规指引,福建建立短信营销白名单制度等。
法治日报指出部分
无资质的网贷中介借助虚假广告和误导性宣传,诱导消费者陷入高利率贷款陷阱
。此类平台常以“无门槛”“极速放款”为噱头,
隐瞒超高利率及各种附加费用,收费模糊,设置重重陷阱
。专家指出,这些行为不仅侵害消费者权益,还扰乱金融秩序。建议监管部门加大查处力度,完善法律法规,消费者亦应提高警觉,通过正规渠道核实信息,避免落入圈套。同时,应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提升风险认知与辨别能力。
法制日报记者调查发现,
网络套路贷通过“低利率、无抵押、放款快”等虚假宣传诱导借款人,实际却收取高额“砍头息”和各种变相费用,甚至采取强制下款、恶意制造还款障碍等手段
,致使借款人陷入高利贷陷阱,债务迅速堆积。
这些行为或涉嫌诈骗、敲诈勒索、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多重犯罪,然而查处难度较大
。专家建议,应加强监管,提高网贷平台准入门槛,限制推广途径,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提高监管精准度。同时,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公众防范意识,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受害者应停止还款,及时报案或寻求法律援助。
网贷平台的
暴力催收现象严峻,致使借款人及其亲友遭受严重骚扰与威胁
。其
根源在于平台违规过度收集用户个人信息,尤其是通讯录信息
。专家提议,监管机构应强化监管,严禁违规收集信息,完善法律规范,加大惩处力度,及时打击暴力催收及黑中介。同时,公众应增强保护个人信息的意识,通过正规渠道借贷,必要时报警。
消金头条:
网贷现状和问题
实际上,近些年来,各类监管政策以及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均发布了关于网络助贷行业的相关问题。当下网贷行业,消金头条认为存在以下若干根本性问题:
其一,App 应用市场管理失范。
网贷上架的源头在于应用市场,如苹果、华为、应用宝、小米应用商店、百度手机助手、360 手机助手、OPPO 应用商店、vivo 应用商店等。一些无牌照的非法网贷推广平台却通过层层镶嵌上架APP,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困扰。这些平台往往通过欺诈手段吸引消费者,引流给“7.14”高炮产品存在诸多风险。一旦消费者陷入其中,往往难以自拔,甚至面临严重的财务危机。
比如之前媒体就曝光过OPPO、小米、华为应用市场给不法网贷导流的相关报道。
今年以来
“强制下款”现象显著增多
。从黑猫投诉搜索来看,截止当前共有 41831 条投诉包含“强制下款”一词。在这些投诉中,多数用户反映,提交申请资料后,未经本人同意,便遭遇“砍头息”,并被直接通过私人账户转账借款。当用户尝试与客服沟通要求退回款项时,往往遭拒或客服直接失联。数日后,借款人却被要求偿还本金和利息。
此类强制下款的 APP 通常隐匿颇深,无法直接搜索获取,它们常常借助其他站内上架的 APP 进行引流,推出所谓的“高炮产品”,层层嵌套。用户申请时需填写详尽个人信息,包括人脸识别、联系人信息等,甚至要求提供运营商密码,以便平台抓取通讯录、了解通话情况及验证信息真实性。这些 APP 会核查用户在其他相似平台的借款记录及偿还情况。一旦用户信息通过审核,即便用户未确认借款意愿,资金仍会以私人账户形式强制转账给用户。若用户不还款,将面临恐吓威胁、暴力催收等恶劣手段,甚至包括爆通讯录和 P 图等侵犯隐私的行为。
其二,网贷广告无所不在,犹如“牛皮癣”。
无论是持牌机构还是非持牌机构的网络贷款,
在电梯、地铁、各种 APP 中均有网贷广告镶嵌,打车、住酒店、叫外卖、美颜相机、听书、刷视频、朋友圈等场景下网贷广告无孔不入
。广告突出网贷的便利性、低利率,通过带有倾向性的语言或虚假陈述诱导消费者,部分网贷宣传年化利率 4%起,实际情况中 99%的利率在 24%-36%之间,更有甚者不披露相关利息。例如某小满广告,在网贷行业中广告覆盖范围甚广,电视综艺节目、地铁站、视频网站皆能看到。
其三,违规收集个人信息,侵犯消费者隐私。
只要填写一份申请表或点击一次,之后每天便会收到无数骚扰电话。(比如某共享打车软件长期骚扰本媒体作者)部分网贷平台在 APP 下载、隐私协议签订等环节大量获取借贷者通讯录等隐私信息,并“共享”给第三方,用户要正常使用软件,必须先同意相关条款。
在《用户注册协议》中接受关联服务分发给几十家网贷平台公司
,《个人隐私政策》页面环节,平台可能
调用位置权限、电话状态权限、相机权限、通讯录权限等
,但也明确承诺,在用户发生失联、逾期等情况时,只会与紧急或常用联系人联系。
其四,软暴力催收频繁,平台熟视无睹。
暴力催收乱象频发的背后,是网贷平台违规、过度收集用户信息,特别是借款人的通讯录信息,以及网贷平台对于合作机构以及内控管理不够严格。例如今年 3 月份深圳某 300 多人的催收公司被端,以及最近宁波警方抓捕了 107 人,据说某头部催收公司 XLD 宁波分公司也被查处。
行业人士透露,
催收领域中回款良好的公司通常“手段狠辣”,谁给客户施加的压力大,客户可能因压力而及时回款
。(比如深圳罗湖这家被端的公司据说催收人员工资都2-3万一个月,长期P图法院开庭通知,最后被一锅端主要合作机构为深圳某头部网贷)还有部分网贷平台违规、过度收集借贷人信息,导致其隐私泄露。一旦借贷人出现还款逾期,就可能遭遇暴力催收。
消金头条:乱象和出路
网贷行业再度成为官媒关注焦点,与当下经济形势有关,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困境凸显,乱象丛生。今年,网贷行业坏账率飙升,头部平台逾期 Vintage 90+逾期率约 10%,中腰部平台高达 15%至 20%,风险暴露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