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祝福,求鼓励》中,罗玉凤把“自己这些年走过的路掰开了,揉碎了来想”讲述了自己从重庆綦江,一家五口人只有7厘地的贫苦生活走出来,走到上海,走到纽约这一路的经历。
讲到因为贫困被嘲笑、无法融入“主流”世界,也讲到自己结实互联网,现代诗,开始知道海子、顾诚、博尔赫斯,像是做了“一场朦胧的梦。”
罗玉凤说:只是从我到上海开始,我一直在和某种隐秘的,难以形容的,无可名状的规则较劲,这个过程已经小十年了,我的青春,我人生最美好的岁月都在里面了。
罗玉凤一直毫不避讳自己想求得绿卡的愿望,而对于自己想要被认可、被接纳,以及被现实“教育”却执意维持骄傲,她在文中这样总结:“我只是不认命。”
这篇文章是她对读者“不认命”的鼓舞,更是一篇她的重庆-上海-纽约“挣扎命运的总结”。
哪个是真实的罗玉凤
罗玉凤这篇感动很多人的文章,行文流畅,细微处暗藏的写作技巧,遣词造句是质朴的,而质朴是一种“透露经历和想法真实”的修饰,也更能打动人心。
但这真的是罗玉凤写的吗?一直以来,罗玉凤的文章就受到怀疑,甚至有传闻称是有人代笔。在罗玉凤《中国明星的“黑舞台”》一文的结尾,可以看到凤凰网另一位主笔王路作为编辑的落款。
但王路曾解释称,只是帮同事“简单删改了一些字词”。而罗玉凤本人也发文《这两位大作家都没读中文专业,我读了》,来否认代写传闻。
其实,在去上海之前,在靠着“说了一些很有娱乐色彩的话”炒作之前,罗玉凤是中文专业毕业的大专生,并考取了小学、初中教师资格证。在很多年因为不能融入主流世界的而闷闷不乐的成长中,读过博尔赫斯、海子、顾城。
罗玉凤曾写过一些现代诗,比如《这是个优胜劣汰的世界》:
有人说,在这些诗句里仿佛看到了顾城的影子。而写出这些诗句的人,是曾经说过 “我九岁博览群书,二十岁达到顶峰,没有任何人能够超过我了,我现在看的都是社会人文类的书。知音杂志或者故事会。”靠着恶意炒作走红的罗玉凤。
这的确打破了很多人对于诗人或者对于炒作网红的想象。究竟哪个是真实的罗玉凤?哪个是被包装过的?
因为有专业修习中文,有写作能力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复杂的环境里成长过,在单纯的诗歌氛围里徜徉过,有生活经历、喜欢读书,所以会有对生活的敏感、细碎的情绪,有不现实、略浪漫和隐晦的思维、笔触,可能也不难理解。
但某种程度上,才华获利无可厚非。罗玉凤的确有自己的思考、有写作的能力,有从前未被发现的自己的精神世界,但也的确有能遮蔽这一切的、负面的炒作背景,有与主流世界的矛盾,有嘲弄矛盾的恣意。
罗玉凤自己曾表示:
我是从9岁起开始努力阅读每一份读物。18岁确立第一个职业规划。20岁写诗。20岁实习。21岁教书,23岁用教书两年的钱到上海,24岁开始炒作,25岁用炒作的名气加炒作的钱到了美国。谁想学,呵呵。一无所有,穷得叮当响的人这么一步步走过来,难啊”
我也努力过,我也挣扎过,毕业后,我去了偏远的地方做老师。希望为教育事业贡献一点力量。我去了上海,希望有好的职业生涯。我投出一万份简历,却没有找到 合适工作,只好在家乐福做收银员。不是我不努力,而是我的起点太低。当人的口袋里只剩下最后一分钱,为了挣钱被人当猴围观也是可能的了。
所以可能可以这样理解,从前,罗玉凤的恶意炒作是有计划的,其中的酸楚、心理状态的某种程度的投射和投机的想法也是真实的,感性和才华是自带的,借此感动更多人,经营自己也是无疑的。
感动能持续多久
抛开个人才华和思考,罗玉凤从前傍热点、名人炒作得名,获得关注度、成为话题;如今洗白炒作,举例自己的经历,收获同情,获得文章和个人影响力,这些都成为对流量的吸引,继而成为对广告商的吸引。有变现能力,迎来资本支持,就能维持基本的运营。
2015年7月15日,凤凰新闻客户端正式邀请罗玉凤作为签约主笔,定期在凤凰新闻客户端发布独家主笔文章。有人说,这是罗玉凤的逆袭。
去年9月,罗玉凤公众号对甘肃杨改兰的悲剧进行分析的文章《罗玉凤:比贫穷更可怕的是看不到希望》成为其第一篇阅读量10w+的文章,但该文章目前已因为内容违规而无法查看。
而罗玉凤这样评价自己“逆袭”:“母校的校长在毕业讲话时拿我做例子鼓励学弟学妹们,有媒体找我开专栏,很多名人开始认可我,比如著名矮大紧高晓松,又比如很多人认为我的文章写的比王石他媳妇田朴珺强,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我现代诗写的还行。”
她自己认为,是文章让她获得认可。但在文章中,有罗玉凤不少对自己经历的消费,会不会有一天,罗玉凤的经历被受众记得滚瓜烂熟,在美国的经历也不再有新鲜感,那时罗玉凤用什么保证对受众的吸引力?
寻找感同身受的鸡汤,没有新的故事或者特别的观点支撑,会不会遇到受众吸收乏力的时候?不升级文章内容恐怕很难保证文章的可持续性。
凤姐与咪蒙
在罗玉凤文章影响力渐长,出现多篇刷爆朋友圈的10W+后,有人拿她与同样新媒体营销大号咪蒙做比较,但其实,两者已是不同风格的IP,受众也不同。
咪蒙的文章常是犀利、刻薄的风格,喜欢用抓人眼球的独特、另类、或者颠覆的观点来吸引读者,而罗玉凤不然,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号召读者感同身受,输出观点。
举个例子,看到一个摔倒的人,咪蒙的文章可能会冷艳地站在旁边说:“站起来,没人扶你。不站起来就永远趴在那吧。可能还会被嘲笑,但那也是活该。”文章里是现实中弱肉强食的世界,很多人称之为毒鸡汤。
而罗玉凤的文章则可能会伸出手:“我也摔过,迫不得已,而且比你摔得惨,但我站起来了,我不得不起来。这个世界可能就是这么现实,所以你也站起来吧。”是真鸡汤。
这可能是与两人的境遇完全不同有关,咪蒙成长环境自由,没那么多坎坷。毕业于山东大学,保送读研成为文学硕士,毕业后就从事媒体工作,任南方都市报深圳杂志部首席编辑,在《女报》担任专栏作者,登上过《独唱团》创刊号,出版过书。
因而,咪蒙可以用媒体人视角,也用自己散漫的风格旁观世界,甚至偶尔还能俯瞰一下,用简单粗暴的方法输出自己的认知。
而罗玉凤不能,她曾是媒体聚焦的对象,她摔在泥坑里过,她感受过趴着的人的惶恐、羞怯,她企图用自己的惶恐、羞怯和爬起来后的倔强来诉说和打动,她的骄傲里有自卑的影子。
而在新媒体营销手法方面,双方却有相似之处。广告植入是最直接的变现方式。咪蒙多是文末的品牌广告植入。而看罗玉凤公众号的历史文章,分类清晰,美国,谈心,时评,广告类的文章也被清晰分类出来,除了归分为广告的文章,每篇文章也会有广点通的广告。
除此之外,两者相同的地方也不少,比如,用最简单、粗暴、直接的题目抓住读者,比如罗玉凤的《努力工作的人不应该受到惩罚》 《我为什么常称赞美国》 《逃离北上广,你还没有资格》 《我们又不是少爷小姐,有什么资格迷茫》。而咪蒙的《致贱人:我凭什么要帮你?!》《不懂的拒绝别人是一种病》等。
另一个相同点,就是跟风新闻热点,罗玉凤在美国总统大选时,发表的《这次美国大选让我重新认识美国》,雾霾肆虐时发表《中低收入者赴美躲“霾”生存指南》,而咪蒙在近日陈思成出轨事件发生后,发表了《陈思诚:北京爱情故事之后,是上海3P故事》等。
凤姐会超过咪蒙吗
这样不同的两个人或IP,如今的文章影响力却有的一拼。细分受众是使得内容依然有市场潜力的方式,因为不同受众需要有不同文章作为情绪宣泄出口,而内容的灵魂风格就是为受众服务的。
咪蒙的受众多是较为年轻的人,80、90后为主,接受速食文化习以为常,在听故事、道理前不喜欢文章迂迂回回大费周章,咪蒙的题目就能总结中心思想的文章就很对胃口。
在罗玉凤靠炒作走红网络的时候,有“信凤姐,得自信”的口号诞生,她是真正的草根网红,虽然评价多是负面,但依然拉近了人群与“崇拜”的距离。
如今,写文章的她,受众大多是有辛苦奋斗、打拼的经历的人,或能体会生活中艰辛的人。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那么当人们觉得与这个“内容灵魂”靠近的时候,能理解的时候,或者产生同情和崇拜的时候,也会产生吸引力,罗玉凤的文章就是在利用这种吸引力。
谁能走得更远,取决于创作源泉与经济维持。咪蒙已团队化运营,凤姐也可以。从底层奋斗、打拼的人总是比俯视人的人多。而凤姐未来的生命也会更精彩。
作家葛亮在《北鸢》前言中描述他外祖父的时候提到:“天性中,隐含与人生和解的能力。简而言之,便是“认命”。”
罗玉凤究竟会不会与人生和解呢?她要获得的绿卡,她说过过苦日子所以不想再苦下去,她写看起来真实、坦诚的文章,但她努力要获得的财富、赚的钱就是这个世界现实却普遍的度量衡,她是妥协了的。
而至于认命,罗玉凤不认自己过去的命,她想打败不被认同、不被接受的经历。未来的命,罗玉凤应该有自己的认知和方向,至少在对新媒体的利用上应该会有她的规划。
最后,凤姐究竟能不能超越咪蒙,你怎么看呢?请评论留下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