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凭栏欲言
2021年初,CPI权重将迎来再一次大调,权重调整的风声已经放出。
房子、甚至股票,将被纳入CPI考量。
闻弦歌而知雅意!
懂了!
01
CPI
之谜
费雪公式,MV=PQ,货币*流速=商品和服务*价格。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中国印钞量一度占据地球的一半,但奇怪的是,中国的CPI并不高!
即算剔除八九十年代市场不健全时期,2001-2011年,中国年均M2增速也达到18.32%,但诡异的是,这段时间公布的CPI均值是2.45%。
按理说,高速印钞(不会马上,但会逐渐)会反映到通胀之上。但CPI数据与印钞速度长期相差甚远,也与居民买包子的感受大不相同,这导致中国数据问题饱受国内外诟病。
问题因何而生?无非是数据的采样和加权的问题。
因为CPI数据是通过取样和加权得出来的,它不是全局数据!它容易产生采样遗漏,也容易产生权重低估。
而占据居民生活成本一大半的房子,被剔除出CPI采样之外,成为CPI失真的最大来源。
02
微调空间?
美国和日本都有公布非常详尽的CPI权重构成数据。但中国的CPI权重一直都是“秘密”,国家统计局从来没有正式公开过分类商品和服务的具体权重,一般都是市场从业人员在统计局数据公布后进行反向倒推,得出大致权重。
由于CPI权重构成不公开,即算不考虑CPI取样过程中的纰漏,也会有一些微调的遐想空间。
03
巧合?
中国传统惯例是CPI权重五年一大调。特别巧合的是,每次权重调整,都会导致新口径CPI相较于老口径更低!
2011年CPI权重调整时,恰逢2008投资后遗症显露,物价暴涨、房价暴涨,
是否应将房价计入CPI成为当时争议的热点。
但最终房价被剔除,
当时国家统计局曾解释,参考国际标准,房价不直接计入CPI,是因为购房是一次购买,多年使用,与当年消费价格指数不同步。
但实际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是将购房支出视为消费,美国、加拿大以及欧盟一些国家在CPI计算中同样会考虑住房成本的变动趋势
。
2011年CPI权重调整后,
食品类权重被压低,居住类权重被提高。
但居住类数据采样即不采用购房数据、也不采用房租数据,而是采用建筑材料、物业管理费用、贷款利率、维护费用等子项代替房租,计入居住成本,
占据房价最大头的地价被剔除。
然而房价暴涨是由地价上涨驱动,并不是砖价上涨驱动,
2011年权重调整在之后的十年都完美的避开地价上涨对CPI数字的推升。
居住成本被严重低估,但居住权重却被提高;食品价格暴涨,食品权重却被降低。
这导致2011年权重调整后中国CPI数据远低于预期。
2016年CPI权重调整中,食品类权重再次被压低,权重调整后,CPI数据再次被压低。
这肯定是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