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中国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只有两个半。孔子当之无愧是其中一个,半圣是清朝大臣曾国藩,另一位与孔子齐名的圣人则是王阳明。王阳明(1472-1528),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心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认为“至善”是心本体,他反对朱子知先行后、行重知轻的主张,提出“知行合一”,继承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与程朱理学形成分庭抗礼之势。1483年,十一岁的王阳明在京城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地向老师提问:“何谓第一等事?”这话翻译过来就是,人生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
他的老师吃了一惊,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他看了看王阳明,笑笑,又思考了一会,才做出他自认最完美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王阳明显然对这个答案不满意,他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
老师不自然地“哦”了一声:“怎么?你还有不同的看法?”
王阳明点头,一脸郑重地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有一年春天,王阳明与好友到南镇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王阳明的回答很值得回味:“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意思是当你没有看到花时,花就不会进入你的意识之中,对你也就没影响。当你看到花时,花就会进入你的意识之中。你的心就会对这朵花有感通,它就存在你的意识之中,一次,王阳明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着的和尚。据旁人说起,这个和尚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
王阳明笑了笑,就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最后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准了和尚,冷不防的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这句话就是传说中禅宗和尚的禅机。所谓禅机,就是用含有机要秘诀的言辞、动作或事物来暗示教义,让接收方触机领悟。
不知是王阳明的禅机触动了和尚,还是王阳明的大嗓门惊动了和尚,总之,和尚惊慌地睁开眼,“啊呀”一声。
王阳明盯紧他,问:“家里还有何人?”
和尚回答:“还有老母。”
“想念她吗?”
和尚不语。一片寂静,静的能听到和尚头上的汗水流淌的声音。最后,和尚打破了这一死寂,用一种愧疚的语气回答:“怎能不想念啊。”1496年,王阳明在会试中又一次落榜。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无法动用悲伤的表情了,于是都来安慰他。
他的脸上浮出一丝沧桑的笑。他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王阳明还有一句话道出了所有:人须能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艰难困苦,正是对心境的最好磨砺。一个叫徐樾的弟子如信徒朝圣一样虔敬地希望和王阳明见面,王阳明答应了。弟子徐樾还处于王阳明心学的初级阶段——静坐,他确信在静坐中通透了阳明心学,悟到了真谛。
王阳明就让他举例子说明。徐樾兴奋地举起例子来,他举一个,王阳明否定一个,举了十几个后,已无例可举,相当沮丧。
王阳明指点他道:你太执着于事物。徐樾不理解。王阳明就指着船里蜡烛的光说:“这是光。”在空中画了个圈说,“这也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处,“这还是光。“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兴奋起来,说:“老师我懂了。”
王阳明说:“不要执着,光不仅在烛上,记住这点。”徐樾拜谢而去。
号主 简介
你好,我是李雨蒙,你可以叫我蒙蒙。
因为学习历史,所以开通个历史类公众号
希望能给大家奉送一些不同的历史知识
不求以刻奇的文章来吸引关注,只期望与志同道合的人共聚一处,把茶畅谈
如果你也喜欢历史,欢迎关注
我在这里等你。
如果你感觉到蒙蒙的诚意,点下面的广告一下,也是对蒙蒙的支持。
请使用手机"扫一扫"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