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医械市场,自冠脉介入市场增长进入平台期后,外周介入市场开始成为巨头们的新战场。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研究报告,2022年
国内外周介入市场规模已高达40.2亿元
,这一数字对应的介入手术量高达1708万台,期间手术量的年复合增长率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1.4%。
赛道的持续火热势必将加速市场竞争升级,特别是在2021年弹簧圈首次被纳入集采范围后,
“创新力”与“本土化”
几乎成为大批神经介入械企布局的重点。
其中,波士顿科学作为国内占据主要市场份额的进口品牌,早在1997就进入中国,随后开启了与中国外周介入行业共同发展的历程。那么在这场
本土化迭代的浪潮中
,波士顿科学表现如何?
近日,波士顿科学公司宣布,旗下
外周机械解脱带纤维毛弹簧圈EMBOLD Fibered,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
作为波士顿科学介入肿瘤学产品组合的最新成员,EMBOLD Fibered用于各种栓塞手术,早在2022年,就获得
美国FDA批准
,目前已在
美国、加拿大和日本
上市应用。
此次进军中国市场,也标志着波士顿科学成为
国内目前外周栓塞领域唯一一家兼具完全可控、半可控、游离弹簧圈的企业
,
为中国患者提供了更多元的诊疗选择。
图源:波士顿科学官网
在外周介入高值耗材领域,弹簧圈被称为具市场潜力的高价值赛道之一。
目前,弹簧圈广泛应用于多种栓塞手术,包括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术后内漏、内脏动脉瘤、盆腔静脉疾病、动静脉畸形等疾病的栓塞治疗。
伴随着介入手术的普及,目前全球范围内弹簧圈年植入量超过百万条,
单产品市场规模超过100亿元。
不过,即使坐拥百亿市场空间,一家械企要想深度布局弹簧圈赛道却并非易事。
作为多年深耕中国外周介入市场的头部品牌,波士顿科学从本土临床需求出发,本次创新推出的EMBOLD Fibered弹簧圈,通过独创设计和更丰富的型号选择,为中国临床带来更精准匹配的栓塞方案。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
,在进行介入栓塞手术时,必须有一个从头到尾都易于使用的设备,而EMBOLD Fibered弹簧圈具有多导管兼容性,可容纳内径为0.021英寸至0.027英寸的微导管,有助于
减少潜在的设备更换次数
,这意味着可以与多种导管系统配合使用,提高手术效率并改善患者治疗效果。
EMBOLD Fibered创新使用无手柄拆卸设计,直观分离完全可控。其尼龙传递系统有助于防止手术期间设备中形成扭结,从而
降低手术风险
。通过机械方式与递送丝连接,可防止在手术过程中装置中形成扭结,能有效
减少治疗并发症。
EMBOLD Fibered是同类型产品中,闭塞能力最强的弹簧圈,其金属体积是所有兼容平台中最大,
填充密度高
。这些设计可以替代治疗所需的部分设备和产品数量,有效节省手术时间,从而
降低手术的总体成本。
EMBOLD与同类型产品效果对比
图源:波士顿科学官网
目前,这款产品已在美国、加拿大和日本投入临床使用,多个临床结果证实,MBOLD Fibered弹簧圈可以有效止血,并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据
波士顿科学公司外周介入业务介入心脏病学总裁 Peter Pattison
表示:“EMBOLD Fibered弹簧圈的开发,可以满足医生关于简化栓塞过程需求的反馈,随着这种弹簧圈的推出,医生现在拥有了一种简化栓塞程序的工具。
一直以来,我国主动脉瘤治疗都面临着需求量庞大、渗透率低的严峻局面。此次,波士顿科学外周介入本土化产品的上市,或将进一步推动高品质医疗器械下沉,进一步
释放中国市场的本土化需求
。
要想在外周介入市场持续占据优势,波士顿科学就需要在产业升级的关键节点,持续开拓新的海外市场和产品线。而本次EMBOLD Fibered在中国市场的批准,正是波士顿科学公司进入里程碑的重要一步,填补其在国内外周栓塞领域布局外周介入弹簧圈产品线的空白。
事实上,为进一步巩固在中国外周介入市场的领先地位,波士顿科学早早就将目光投向中国这一高潜力市场,在国内
“先行先试政策、港澳药械通政策”
的助力下,在中国外周介入市场的本土化战略上部署良久。
首先在技术方面
,
纵观波科成立44年的历史中,其产业在
介入放射学、介入心脏病学、外周介入、神经调节、神经血管介入、电生理学
等多个领域遍地开花。
尽管业务边界一再蔓延,但介入产品一直是其核心业务之一
。
今年以来,向中国市场陆续引进了多款革命性介入治疗方案,特别是在外周介入领域,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产品与技术,
为国内外周介入临床治疗开辟新思路。
这些技术的引进和批准,不仅为中国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也推动了中国外周介入技术的发展。这些技术的应用有望提高外周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负担。
其次,中国市场的扩展
,
也是波士顿科学全球战略的重要部分。
去年年初,波士顿科学以
36.5亿人民币完成投资控股国产企业先瑞达
,从控股到签署多方面合作协议。通过收购投资先瑞达,利用其在中国的产能和具备上游精密管材和原材料生产能力,壮大其管线,巩固在中国的外周介入市场优势。
除了产品端的升级,波士顿科学在
国内还对医生端的业务能力进行培训
,搭建国内系统化的专业教育平台,每年在全国30多个省市、近百家医院培训约2000人次的心血管领域医务人员,帮助提升外周血管及肿瘤介入医生的专业技能。
可以看出,在市场开拓、技术创新与临床赋能等多轮驱动下,波士顿科成功打造了一套专为中国临床量身定制的特色发展体系,构建了一个从
研发、生产、培训
一系列本土化医疗生态圈。
最后,产品和战略的价值都将在企业营收上直接体现。目前,公司在美国、加拿大和日本已经看到了EMBOLD Fibered弹簧圈显著的采用和市场成功,而中国的上市预计将
进一步提高其市场渗透率和销售额。
从波士顿科学24年第二季度的财报来看,第二季度的净销售额为41.20亿美元,同比增长14.5%。其中,
外周介入业务表现出了稳定的增长,净销售额增长了10.2%,
这一增长得益于多项介入新产品的获批和市场表现的强劲。
此番波士顿科学的EMBOLD Fibered弹簧圈获批NMPA,无疑加速其在中国市场的放量,并将显著提升波士顿科学公司的外周介入销售额。而波士顿科学的本土化战略布局,也将进入新阶段。
再回到国内市场本身,对于跨国医疗器械企业而言,中国市场一直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达
9582亿元
(人民币),增速超过全球平均增速,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
在强大的市场优势裹挟下,国际头部械企
美敦力、雅培、强生
等均在国内本土化市场扎堆布局,深挖中国市场新机遇。
从建立贸易公司,到成立中国总部,再到建厂、建研发创新中心......
在
本土化的布局
上,外资企业可谓是“十八班武艺”轮番上演。
除了波士顿科学通过收购先瑞达,来巩固自己在国内外周介入市场的地位,很多外资企业都选择
直接收购国产械企
,快速入局中国市场。
-
上个月,
爱德华生命科学收购健适医疗
旗下海外子公司JC Medical,Inc。同时买下健适医疗经导管主动脉辦置换(TAVR)系统J-VALVE®的知识产权和商业权利。通过对中国TARV领域的一大核心技术的收购,提高自身产品在国内的核心竞争力,快速占领国内市场。
-
2012年,
美敦力宣布以8.16亿美金收购曾经中国第一的脊柱公司康辉
。康辉产品主要涉及到脊柱产品和普通骨创伤产品,与美敦力的业务线具有很高的契合度,此次收购,直接加速推进美敦力在中国脊柱市场的布局策略。
-
2013年,
史赛克
溢价45%,以约7.6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当时中国本土骨科领域排名第一的创生。收购创生以后,史赛克在中国市场,尤其是二、三级市场的占有率显著提高。
把工厂搬到国内,几乎是外资企业不约而同的选择,一方面既可以规避成本,提升毛利率,另一方面,生产的产品又能冠以“国产”的身份,成为进入中国市场的“敲门砖”。
-
2021年,
美敦力
在上海临港新片区投资数亿元人民币建立产品线,加速本土化建设,首期投资额约为3亿元,用于
建设心血管疾病相关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同时还在上海建设制造基地以及中国研发中心,打造本土价值链。
-
2019年至2022年,
强生
陆续投资1.8亿美元、1.5亿元,加码中国供应链生产基地建设(分别是爱惜康与倍绣生物),并在2021年
成立客户物流新仓库,构建供应链本土化闭环。
-
早在1991年,
GE医疗
就在中国投资建厂,目前已在国内建有
北京、上海、无锡、天津四大全球生产基地
(五大工厂),实现了在中国服务全球的发策略。据资料显示,全球50%的磁共振产品以及40%的超声产品均来自中国生产。
当“中国制造”为外资企业敲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后,想要获得持续性的竞争力,
必须要发现跟实际的临床需求,生产出更贴近中国客户和市场的产品。
外资企业在国内市场的重重加码,一方面是对中国医械
市场发展的蓬勃信心,另一方面也是感受到来自国内市场的竞争和业绩压力。
从
西门子
近日发布的2024年第二季度财报来看,集团营收54.4亿欧元(约58.5亿美元)同比增长3%,其中,
中国地区营收5.95亿欧元(约6.40亿美元),同比下滑14%
,也成为其全球唯一业绩下滑的市场。
另外,
GE医疗
的2024年Q1财报上,第一财季收入46.50亿美元,
中国市场营收5.97亿美元,同比2023年的6.72亿美元下滑11%。
可以看出,尽管巨头扎堆本土化,但在国内市场内卷严重的情况下,外资企业想要在中国市场实现营收或是持续生存,依然充满挑战。
随着
医疗合规化行动不断开展、集中带量采购持续推进、DRG/DIP医保支付方式
改革落地,使得跨国医械公司在中国市场布局面临不小的挑战。
而国产品牌在国内政策影响下,迎来持续放量,占据重要的市场份额。
例如弹簧圈市场,自21年落地集采后,国产品牌凭借产品品质、供应链渠道等方面优势,正在加速市场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