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党报评论君。
在聊今天的话题前,我们先想象这样一个场景:破旧的木沙发,几张用铁丝绑了又绑的椅子,老式的电视,锈迹斑斑的铁架子床,挂帐子用的是竹竿儿,一头绑着绳子,一头用钉子固定在墙上……走进这样的屋子,你能想到这是一位中科院院士的家吗?
87
岁的卢永根院士最近戳中了不少人的泪点。身患重病的他,在生命接近尾声的时候,选择将“一点一点省下来的”
880
多万元积蓄全部无偿捐献给教育事业,为国家“作最后的贡献”。
接受捐赠的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大胜看到卢永根用颤巍巍的手掏出牛皮纸包裹着的一叠存折时,忍不住热泪盈眶。是啊,这样的画面怎能不让人“泪目”?要知道,卢永根院士平时的生活节约得近乎苛刻。为了少花钱买菜,他自己在楼顶种菜;平日在学生食堂吃饭,一荤一素二两饭就是他的“标配”,看到学生浪费饭菜总忍不住提醒“多少棵水稻才能长成一碗米饭?”如今“慷慨”与“节俭”的对比,产生了撼动人心的深刻力量。
而像卢永根这样,不追求生活的奢华,不攀比物质的享受,为科研事业奉献一生的科研工作者,其实还有很多。
92
岁的“钢铁院士”崔崑一件衬衣穿了
30
年,却捐出全部积蓄
420
万元资助贫困学生;坐着高铁二等座修改报告的院士刘先林,掉漆的写字台和硬木椅子用了三十多年,要给他换新桌椅,他却以“椅子太舒服了容易走神,只有坐硬椅子,才能出灵感”为由屡屡拒绝;而曾在网上走红的“布鞋院士”李小文,甚至因为穿的太“土”曾被学生误认为是“修空调的师傅讨要工钱”
……在生活上做减法,在科研上做加法,他们的价值选择和人生追求,照见着光风霁月的洒落胸怀,标注着令人景仰的精神高度。而今天我们所创造的“中国速度”“中国质量”“中国奇迹”,那些令人震撼的“中国楼”“中国港”“中国桥”,又何尝不是来自于他们的默默付出和始终坚守?
欲望简单,不被浮华束缚,摆脱外物纷扰,这是众多科研工作者的人生选择,其实也是他们事业的成功之道。
爱因斯坦就曾说过,“简朴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因为对身心最有裨益”。试想,一个人如果整天汲汲于富贵、戚戚于名利,又怎能在事业上达致“用心一也”的境界?因为一心想着“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模具钢种”,崔崑才能做人为学如炼钢般一丝不苟,成就四个字就可概括的人生“勤奋、报国”;因为要“做到实实在在的贡献,做有用的科研”,刘先林才能在堪比车间的办公室里,实现“所有的创新成果没有一个躺在文件柜里,全部在实际中得到应用”的突出贡献……
坚定的信念,高远的追求,专注的意志,让他们在“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室”的生活中,实现着璀璨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