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政府官方网站全文公布了“广东省人口发展规划(
2017-2030
年)”。在这个规划里,对佛山、东莞的
规模等级
给予了大幅提升。
下面就是广东省规划里最核心的一张图表:
可以看出,广州和深圳被定位为“超大城市”,而佛山东莞被定位为“特大城市”。
中国是从
1955
年开始给城市划分“规模等级”的,依据是“非农人口”的数量。
1980
年的时候,进行了首次修订。当时把城市划分为四个等级:市区常住非农业人口
100
万以上,就可以被称为“特大城市”;
50
万以上到
100
万则为大城市,
20
万以上到
50
万为中等城市,
20
万和
20
万以下为小城市。
随后在
1989
年和
2014
年,国家两次修订了城市划分标准。
现行的标准是
2014
年
11
月由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
按城区常住人口数量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
1
、超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
1000
万以上;
2
、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
500
万至
1000
万;
3
、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
100
万至
500
万,其中
300
万以上
500
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大城市,
100
万以上
300
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
4
、中等城市:城区常住人口
50
万至
100
万;
5
、小城市:城区常住人口
50
万以下,其中
20
万以上
50
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小城市,
20
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小城市。
相比广东,
2016
年
6
月出台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就显得小家子气了很多。
下面就是“长三角”规划里给城市划分的“等级规模”:
可以看出,长三角只有一个“超大城市”,就是上海;
在“特大城市”这个等级,只有南京一个城市;至于杭州、合肥、苏州,都被划为Ⅰ型大城市;
而无锡、宁波都沦为跟盐城、台州并列的Ⅱ型大城市。
也就是说,南京的城市规模等级跟佛山、东莞相当,而杭州、合肥、苏州则低于佛山东莞,至于无锡和宁波就差得更远了。
“长三角城市群规划”公布的时候,就让杭州、宁波、无锡郁闷了很久,这次看到佛山、东莞获得更高的“规模等级”,估计杭州、苏州等城市会更加失落。
那么,广东这样拔高佛山、东莞的城市等级,有什么依据吗?下面不妨让我们看一下珠三角、长三角主要城市的人口排序。
各地官方公布的常住人口,都是估算出来的数据,只有“逢
10
之年”(比如
2000
年、
2010
年)才有全面的人口普查。再加上常住人口涉及政绩考核,所以这个数据往往被扭曲,非常不准确。所以我下列表格里用“小学生人数”来给城市人口排序,并用官方公布的常住人口数据为参照。由于很多城市的
2017
年统计公报尚未公布,只能采用
2016
年的数据:
长三角珠三角主要城市人口比较
城市排序
|
小学生人数
|
常住人口
|
广州
|
96.9
|
1404
|
上海
|
94.8
♣
|
2420
|
深圳
|
91.1
|
1191
|
东莞
|
73.9
|
826
|
苏州
|
69.4
|
1063
|
杭州
|
54.3
|
919
|
佛山
|
51.3
|
746
|
合肥
|
48.3
|
787
|
宁波
|
47.7
|
788
|
南京
|
37.5
|
827
|
无锡
|
36.1
|
653
|
注:表格里单位为“万人”。上海2016年小学生人数为79万,但学制为
5
年,为了便于比较,人数折算成了
6
年制。
从上表可以看出:
第一,珠三角城市的人口密度比长三角更大;第二,官方公布的常住人口数据基本上不靠谱,
跟小学生人数完全对不上。因此,采用小学生人数考察同类城市的人口,显然更准确一些。
如果按照小学生人数推算,东莞常住人口显然超过了
1000
万,不仅符合“特大城市”,还符合“超大城市”。
当然,苏州也是如此。在规划上矮化苏州是没有必要的。
至于杭州,真实的人口或许也超过了
1000
万,但杭州郊区面积很大,郊县很多,城市人口有没有超过
1000
万难以判断。至于南京和无锡,人口真的比较少的。
至于广州和深圳,常住人口显然也被大幅低估了。从小学生数量看,广深常住人口显然都超过了
2000
万,跟上海差距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