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忘路
文艺地浪来浪去,有趣地讲故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周刊  ·  老年恋爱综艺:50多岁,正是追爱的好年纪 ·  15 小时前  
新周刊  ·  中国最强省服,正在被年轻人集体抢疯 ·  昨天  
三联生活周刊  ·  ​上班第三天,我想辞掉小学老师的工作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大忘路

别让端午,只成为一条微信祝福

大忘路  · 公众号  · 杂志  · 2019-06-06 21:36

正文

1


前几天朋友约我端午节出去郊游,我说我要回老家拒绝了他的邀请,他说:“就放这么几天假还要回老家,多折腾啊!”


很简单的一句话,却表达了现在大部分年轻人,对待传统节日的态度。


我的家庭是个很注重节日传统的家庭,尤其是端午节,在我爸妈眼里那可是个十足的“大节”。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朋友却不这么认为,相比之下他们对外来节日更中意,那些传统节日呢当然越简单越好。


和到处节日气息密布,促销音乐欢天喜地,商家高喊甩卖,网上人流如织的西方节日相比端午这种传统的重头节日冷清的让人有点心疼。


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多多重视一下传统节日,毕竟这是我们的文化瑰宝。





2


划龙舟、挂艾草等等的端午传统仪式,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越来越遥远了。这短短的一天假期变为了真正的“放假”,与其折腾半天回一趟家,远不如约朋友吃个饭,更甚于在家补一天觉来的实在。吃口公司发的粽子,在朋友圈发个“端午安康”就算是过了节了。这些传承千年的端午传统文化,逐渐的变为了一种追寻与记忆。


其实同样是在北京生活打拼的我很理解这些年轻朋友的想法,他们这种“传统节日的现代过法”可能是和压力、快节奏的生活还有永远完不成的工作都有关系。


过节似乎对我们这些“日理万机”的人来说更多的是“折腾”,回家一趟很折腾,专门为节日准备象征符号的食物也是折腾,拜访亲朋好友更是折腾,有时还要面对七大姑八大姨的灵魂拷问。


毕竟,时间对于正在打拼的人来说太重要了。




3


虽然我们大可不必像小时候那样大张旗鼓的过节,但是端午这种很需要仪式感的节日我还是希望能够有些“仪式”来寄托一下情感的表达会更好,不要把这些节日变成速食文化。


我喜欢在大大小小的节日里赠送一些“小礼品”来传达祝福,东西不必珍贵,但是一件好的东西却能寄托无限的祝福。


我收到的最珍贵的端午礼物就是外婆送给我的50块钱。


小时候的我特别地瘦,怎么吃都不胖。因为长身体的原因,瘦的如同皮包骨了。

一年端午,全家人去外婆家吃饭,外婆见到骨瘦如柴的我,一下子就哭了,问我为什么不多吃点,为什么瘦成了这样。然后外婆掏出了50块钱,用小手帕包好,塞给了我,她让我多吃点好的。


外婆的收入很少,50块钱是当时她身上的全部积蓄。

后来我很舍不得花掉它,一直把它带在身上直到外婆去世。她的离去让这50元显得更加珍贵,因为这50元寄托了她对我的爱还有我对她的思念。


现在每次看到这张纸币,都能想起外婆干瘪的脸上扬起来灿烂的笑的模样。很多物件都会有这种魔力,因为它可以承载很多超越它价值本身的东西,能提醒人们那年那时发生的事认识的人。


“睹物思人”有时是一个特别美好的词。



4


在这个所有事都讲究“仪式感”的时代,反而在最具仪式感的节日里却没有了一丝仪式感。所谓的仪式感不一定要大张旗鼓,劳民伤财。赠送一件有意义的好物,就是最好的方式。


古人有折梅送远,从树上折下一支梅花赠送给友人,梅花的价值很小但寄托的祝福很大。折下的动作很简单,但是形式却有着十足的仪式感。


给她/他赠送一个腰部靠垫,在他日夜加班的时候提醒他要注重身体不要过度劳累。


给她/他一个好看的手机壳,提醒他和客户爸爸电话沟通时,偶尔能想起老朋友,提醒他和朋友也要保持联系。


赠送她/他一个精致的小碗,时刻提醒他要按时吃饭,只有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这些简简单单的“好物”比一句微信“端午安康”的祝福更有意义。因为端午的本质就是——祈福纳祥、保平安。在这天,人们都会为自身和家人安康祈福而做一些象征性的行为。这行为也都依托为单个的物品。


挂艾草家宅平安、划龙舟风调雨顺,事业平安,吃粽生活顺心如意,五彩绳雄黄酒身体康健。


安康是一种期许,安康是成长路上的期许,安康可以是50块钱,安康可以是父母送给你的第一部手机,安康可以是朋友为你祈福来的挂件...每个人一生中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的转折,都有看似普通,但饱含着深情的好物伴随。


万种好物,万种安福。

很多在别人眼中平凡常见的东西,只有我们知道,它曾带给我们的幸运与美好安康,无人能及。

“万种好物,万种安福”,也是今年端午日,京东渴望传递给用户的理念。 愿好物相随,安康常伴,事事如意~



你喜欢的安康好物在这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